梅雨季的景德镇被一层湿漉漉的雾气笼罩,空气中漂浮着陶土特有的腥涩气息。林夏站在工作室二楼的落地窗前,看着雨珠顺着青瓦蜿蜒成线,在晾晒的陶坯釉面上晕开淡青色的涟漪。他摩挲着手中半成型的梅瓶,指腹拂过拉坯时留下的螺旋纹路,那些细微的起伏像未完成的诗句,在指尖诉说着泥土的语言。
林老师,窑炉温度升到1280度了!学徒小满的声音混着急促的脚步声从楼下传来。林夏转身时,白大褂下摆扫落几片釉料碎屑,在工作台的玻璃面上划出细碎的痕迹。他快步走下旋转楼梯,窑炉前的热浪裹挟着松木燃烧的焦香扑面而来,观火孔透出的橙红色光芒将他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恍若置身古老的炼丹房。
透过观火孔,窑内的陶坯正在经历涅盘。林夏的瞳孔随着跳动的火焰收缩,改良后的草木灰釉在高温中逐渐化开,青灰色的坯体泛起珍珠母贝般的光泽。这是他耗时三个月调配的新釉方,特意加入了景德镇古窑遗址的陈年老土和樟树燃烧的灰烬。为了寻找最完美的配方,他踏遍了景德镇周边的山林,收集不同树木燃烧后的灰烬,反复试验配比。火焰舔舐着陶坯表面,将泥土中的杂质一点点烧尽,赋予其全新的生命。
开窑!林夏戴上厚厚的棉手套,和助手合力拉开沉重的窑门。热浪裹挟着松木香汹涌而出,第一排陶坯在烟雾中若隐若现。他的目光突然定格——最左侧的梅瓶颈部赫然出现一道细长的裂纹,像闪电般劈开温润的釉面。那裂纹如此突兀,仿佛是命运对他精心筹备的嘲讽。
怎么会......小满举着测温仪的手开始发抖,升温曲线完全按您的笔记来的,冷却速度也控制在误差范围内!她焦急地翻动着记录册,纸页摩擦声在寂静的工作室里格外刺耳。这些天,小满跟着林夏没日没夜地做试验,记录下每一个数据,此刻她的眼眶都红了。
林夏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那道裂纹。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三年前在故宫博物院隔着展柜凝视的宋代官窑残片,同样是这样的冰裂纹,却在当时被他奉为天工之美。而此刻,裂纹末端意外形成的虹彩光晕,像极了暴雨初晴时天空裂开的缝隙。他凝视着这道裂纹,思绪飘远,仿佛看到了泥土在窑火中挣扎、蜕变的过程。
保留这个缺陷。他突然说,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惊讶的兴奋,把这次窑变的所有参数精确记录,从现在起,这条裂纹就是新系列的灵魂。他的决定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在陶瓷制作中,这样的缺陷通常意味着失败,但林夏却从中看到了新的可能。
夜幕降临时,林夏独自留在工作室。台灯暖黄的光晕下,他摊开设计稿,铅笔在画纸上沙沙作响。新系列命名为,他要将窑变的不可控性转化为设计语言,让每一道意外产生的纹路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签名。手机在工作台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语音:小雨又来家里送汤了,你俩的婚期到底什么时候定?你爸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就盼着能早点看到你们成家。母亲的话语中带着期待和担忧,让林夏心中一阵愧疚。
林夏盯着手机屏幕上未婚妻程雨的照片。她穿着青瓷博物馆的讲解员制服,站在元代青花瓷瓶前微笑,眉眼弯弯的弧度像极了宋瓷的经典器型。上周约会时,她摸着他掌心被陶泥割裂的伤口说:你总说陶瓷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可我们的感情连第一道揉泥都没完成。那时的她,眼神中满是失落和无奈。
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程雨抱着保温桶站在门口,浅蓝色旗袍领口沾着博物馆的檀香味。又在研究裂纹?她将银耳羹放在堆满釉料样本的工作台上,目光扫过满地的碎瓷片,明天是张教授的退休展,他特意叮嘱要你到场。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盼,希望林夏能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她一起去参加恩师的重要活动。
林夏捏着设计稿的手指收紧,釉料粉尘簌簌落在纸上。张教授是他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恩师,曾带着他踏遍古窑遗址,教会他泥有泥性,火有火魂的制陶真谛。但此刻他满脑子都是那道意外的裂纹,仿佛有团火在胸腔里燃烧,让他无法分心。
我可能去不了。他听见自己说,新系列必须在下个月陶博会上亮相,时间太紧了......他的话一出口,就看到程雨眼中的光芒渐渐黯淡下去。
程雨的睫毛剧烈颤动,转身时旗袍的盘扣在灯光下晃出冷光:林夏,你总说陶瓷要与泥土对话,可你连看我一眼都不愿意。木门关闭的声音很轻,却像窑炉坍塌般在寂静的工作室里回荡,重重地撞击着林夏的心。
接下来的二十天,林夏把自己锁在工作室。他尝试在不同温度曲线下制造可控裂纹,用调配的釉料填补缝隙,却始终无法重现那道天然窑变的神韵。第七次试验失败时,他将摔碎的瓷片扫进垃圾桶,锋利的边缘划破手掌,鲜血滴在未干的陶坯上,晕染出诡异的红色纹路。他看着这些失败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却又不愿轻易放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