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站在落地窗前,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透。他是个诗集作者,每天与文字为伴,在墨痕中寻找生活的诗意。然而,现实的职场生活,却远没有诗中描绘的那般浪漫与美好。
出版社编辑部里,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林夏的工位在靠窗的角落,桌上堆满了各种诗集、稿纸和资料,一盏复古台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照亮了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新诗集的大纲已经写了一半,可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入行三年,林夏出版过两本诗集。第一本《微光集》,凭借清新自然的文风,获得了不少诗歌爱好者的喜爱,还登上了一些小众书店的畅销榜。那时的他,以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满心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到了第二本《岁月褶皱》,市场反应却平淡得惊人,销量惨淡,评论界也鲜少提及。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趟。”主编王志强的声音从过道那头传来,打断了林夏的思绪。
林夏起身,整理了一下有些凌乱的衬衫,朝着主编办公室走去。推开门,王志强正坐在大班椅上,手中拿着一份文件,眉头紧皱。
“小林,你看看这个。”王志强将文件递给林夏,“这是市场部做的调研,现在诗歌市场越来越小众,读者的阅读喜好都偏向于快餐式的网络文学、悬疑推理,纯诗集的销量持续下滑。”
林夏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数据和分析。冰冷的数字刺痛了他的眼睛,他一直坚信,诗歌是人类灵魂的结晶,是最纯粹的艺术表达,可现实却如此残酷。
“公司经过讨论,决定调整你的创作方向。”王志强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希望你能尝试写一些诗歌与故事结合的作品,类似于诗歌体小说,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样或许能打开新的市场。”
林夏心里一紧,他热爱的是纯粹的诗歌创作,那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让他改变风格,去迎合市场,这对他来说,就像是要扼杀自己的创作灵魂。
“主编,我……”林夏刚想开口拒绝,却被王志强打断。
“小林,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坚持,但市场不等人。你也看到了,你上一本诗集的销量,公司投入了不少资源,却没达到预期。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向走,不仅你的收入会受影响,公司也很难再继续支持你的创作。”王志强的语气虽然温和,但话语中的压力却让林夏无法反驳。
走出主编办公室,林夏回到自己的工位,瘫坐在椅子上。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办公桌上,可他的心情却依旧阴沉。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大学室友陈默的电话。陈默现在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写一些网络小说,收入颇丰。
“喂,老夏,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陈默爽朗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默子,我遇到难题了。”林夏将出版社的决定和自己的困惑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陈默说:“老夏,我明白你的感受。但你也得面对现实,现在的文学市场就是这样,太理想化很难生存下去。你可以试着把这次转变当成一次挑战,说不定能打开新的局面呢?”
林夏叹了口气:“可我总觉得,一旦妥协,就失去了创作的初心。”
“初心固然重要,但如果连创作的机会都没了,还谈什么初心?你就把它当作是一次新的尝试,用你的诗意去赋予那些故事不一样的色彩,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陈默的话让林夏陷入了沉思。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夏开始尝试创作诗歌体小说。他每天泡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学习小说的叙事技巧。可创作的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习惯了诗歌的跳跃性思维和简洁表达,要将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还要融入诗意的语言,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初稿完成后,林夏满心期待地将稿子交给了主编。然而,得到的反馈却并不理想。
“小林,你这稿子故事性太弱了,读者很难产生代入感。诗歌部分虽然写得不错,但和故事融合得不够自然,感觉像是硬拼在一起的。”王志强指着稿子,一一指出问题,“你再回去修改一下,重点加强故事的情节冲突和人物塑造。”
林夏有些沮丧地拿回稿子,回到家后,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盯着电脑屏幕发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种创作风格?
就在林夏陷入低谷时,他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遇到了苏瑶。苏瑶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同时也是诗歌爱好者。她被林夏在朗诵会上深情朗诵的诗歌所打动,主动上前与他交流。
听了林夏讲述自己在创作上的困境后,苏瑶说:“其实,你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张力,或许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把你身边发生的故事,用诗歌和小说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真实又有感染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