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地铁站的监测中心里,空气仿佛凝固。周远站在弧形屏幕墙前,目光锁定在中央那个闪烁的数字上——0.28厘米/秒,距离文物部门规定的安全阈值仅差0.02。
盾构机转速已降至设计下限。王磊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出,带着明显的紧张,但振动值还是降不下来。
周远拿起对讲机:检查刀盘扭矩是否均衡。可能是某个刀臂遇到硬物。
大屏幕上,盾构机的三维模型显示第三刀臂的扭矩值确实高出其他部位15%。周远眉头紧锁——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遇到了异常坚硬的地层,但在经过缓冲浆液处理的区域本不该出现。
监测中心的门突然被推开,施耐德带着他的德国团队匆匆走入。周先生,德国人直奔主题,我们的振动分析显示异常频率成分,很可能是夯土层中的异物引起的。
周远调出频谱分析图,果然在常规振动波形上叠加了一个陌生的高频信号。像是金属共振...难道城墙基础里有古代金属构件?
他立即拨通了考古队钱教授的电话。老教授听完描述,声音陡然提高:等等!历史记载唐城墙四角曾埋有镇基铁龟!你们是不是接近东南角了?
周远对比施工图纸和历史地图,心头一震——盾构机此刻的位置,恰好就在唐代城墙东南角的正下方!
暂停推进!周远对着对讲机下令,王磊,切换至维持模式,等待进一步指令。
监测中心顿时陷入忙乱。德国专家们聚在一起快速计算着结构应力;中方技术人员则紧急调取历史文献;钱教授带着考古队火速赶往现场。周远站在人群中央,感到无数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每一秒的决策延迟都意味着巨额的经济损失。
他拿起平板电脑,拨通了吉达的视频电话。屏幕那端的张明似乎正在参加某个会议,背景里能看到沙特和德国的工程师。
周总!西安那边出问题了?
周远简要说明了情况。张明的表情从惊讶迅速转为专注:铁龟...就像吉达古宅地下的镇宅铜板!我们当时采用了局部冷冻法,先稳定住金属物体再...
不行,周远打断他,冷冻会引起夯土收缩裂缝。必须找到既能稳定铁龟又不影响周围土层的方法。
视频两端陷入沉思。突然,张明眼睛一亮:周总,记得马吉德长老说的沙漠铁匠吗?他们焊接金属不用火...
周远瞬间领悟:用电磁感应加热!局部改变金属内部应力分布!他立即转向施耐德,你们带来的设备里有便携式电磁处理仪吗?
德国人一愣:有是有...但那用于钢结构应力消除,从没用在考古上!
今天就是第一次。周远已经走向门口,钱教授确认过位置后,我们从地面向下施加交变磁场,重新平衡铁龟的内部应力。盾构机那边,张明——他转向视频,你远程调整刀盘参数,避开共振频率。
张明在屏幕上迅速敲击键盘:给我五分钟重新编程控制系统!
两小时后,西安古城东南角的一处临时工棚内,一台形似大型微波炉的设备正在嗡嗡运转。钱教授手持唐代城墙布局图,精确标定了的埋藏位置。施耐德亲自操作着德国带来的电磁处理仪,不断调整输出频率。
磁场强度达到0.5特斯拉。德国技术员盯着仪表,金属体温度上升至80摄氏度,应力开始重新分布。
地下监测屏幕上,那个恼人的高频振动信号正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张明从吉达远程上传的新控制程序开始生效——盾构机刀盘转速进行了微妙的非对称调整,完美避开了铁龟的固有频率。
振动值0.21...0.19...0.17!监测员激动地报数,低于安全线了!
整个监测中心爆发出欢呼。钱教授激动地握住周远的手:你们这是用二十一世纪的技术,解了一千三百年前的局啊!
施耐德关闭设备,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周先生,我必须承认,这种解决方案...非常不符合德国工程规范。他停顿一下,嘴角微微上扬,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成功了。
周远望向大屏幕,盾构机已恢复缓慢推进。振动值稳定在0.15厘米/秒,远低于警戒线。视频那端的张明长舒一口气,年轻的脸庞上满是自豪。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周远对着屏幕说,张明的程序优化,施耐德的设备,钱教授的历史知识,缺一不可。
他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巍峨的钟楼。古今中外的智慧在此刻交汇,共同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地下与地上。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工程师的价值,不正是让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和谐共存吗?
一个月后,西安地铁成功穿越古城墙遗址区,最大地表沉降仅1.3毫米,远优于3毫米的设计要求。这一成就不仅登上央视新闻,更引来国际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住建部会议室里,周远正向来自各国的专家介绍微扰动施工体系。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施耐德坐在主讲席上与他并肩而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