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结合现代监测技术和古代工艺智慧,我们实现了工程与文保的双赢。周远点击遥控器,屏幕显示出欧盟与中国联合认证的标志,这套工艺已被纳入新版《国际城市轨道交通文物保护施工指南》。
一位日本记者举手提问:周先生,据说这套体系的核心理念来自您和施耐德先生的争论?这算东西方技术理念的融合吗?
施耐德接过话筒:与其说融合,不如说是互相启发。德国的严谨规范与中国的灵活创新,在西安项目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他罕见地笑了笑,现在我的德国同事都叫我东方工程哲学家
会后,施耐德私下找到周远:周先生,柏林总部邀请您参加下个月的ISO标准修订会议。您和张明工程师在西安和吉达的成果,将作为特殊地质文化区施工的范本。
周远欣然接受,同时提出一个附加条件:我希望张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技术主讲。吉达项目即将竣工,是时候让年轻人站到舞台中央了。
德国人若有所思地点头:就像您当年培养他一样?
就像安德烈导师当年培养我一样。周远望向窗外,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西安项目庆功宴后的傍晚,周远独自来到古城墙下。夕阳将古老的砖石染成金色,与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脚步声从身后传来,周远回头,看到张明风尘仆仆地拖着行李箱。
周总!我从吉达直接飞过来了。年轻人脸上带着长途旅行的疲惫,但眼睛闪闪发亮,E3标段昨天全线贯通,沙特业主给了最高评价!
周远拍拍弟子的肩膀:干得好。听说你还发明了一种新型注浆配比?
是改良了贝都因古法。张明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灵感来自您在北京用的那个糯米浆配方...
两人沿着古城墙漫步,影子在古老的砖面上拉长。周远突然问道:知道为什么我坚持让你主讲ISO会议吗?
张明停下脚步:因为...吉达项目的成果?
因为技术需要传承。周远从公文包取出那本安德烈导师送给他的俄文工程手册,封面的烫金字已经有些暗淡,我的苏联导师在退休前把这本手册交给我,现在该传给你了。
张明双手接过,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安德烈苍劲的字迹映入眼帘:给我的中国学生:真正的工程师不仅知道如何建造,更懂得何时创新。
周总,这太珍贵了...张明声音哽咽。
技术会过时,标准会更新,但工程师的精神永存。周远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地铁围挡,中国地铁的未来,在你们这一代人手中。
三个月后,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在维也纳召开。张明作为中国代表团最年轻的主讲人,向全球专家介绍中国团队在吉达和西安的创新成果。周远坐在台下,身边是频频点头的施耐德。
...微扰动理念的核心是尊重每个工程环境的独特性。张明流利的英语回荡在会场,无论是沙漠古城还是唐代遗址,解决方案都来自对当地文化和地质的深刻理解。
问答环节,一位德国专家提出质疑:张先生,您强调因地制宜,但标准的意义恰恰在于普遍适用性。这两者如何统一?
张明从容不迫地点击遥控器,屏幕显示出三维标准框架图:就像音乐有统一乐理,但允许不同演绎。我们提出的是一套原则+选项的弹性标准体系...
周远欣慰地看着弟子侃侃而谈。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在苏联专家面前虚心求教的年轻人。如今,中国工程师已经从学徒成长为导师,从标准的执行者变成了制定者。
会议结束后,张明被各国代表团团围住。周远悄悄退到大厅角落,手机震动起来——是西安钱教授发来的照片:古城墙监测数据一切正常,地铁站已经开始装修。
窗外,维也纳的夜空繁星点点。周远想起北京、西安、吉达的地下,那些他和同行们亲手建造的钢铁脉络,正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生活,奔向未来。而这条从学徒到导师的路,中国地铁走了整整一代人。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