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沉思良久,突然问道:如果我们完全摒弃人定胜天的思路,按照顺势而为的原则重新设计边坡,会是什么样子?
会议室安静下来。片刻后,周晓楠打破沉默:我想...应该是更柔性的结构,更多利用植被固坡,排水系统模仿自然水系的分形特征...
还要加入地震适应性的考量。张浩补充道,像古栈道木桩那样,允许微小位移但不失整体稳定。
成本呢?王志刚问出了关键问题。
周晓楠快速计算着:短期投入可能增加20%,但全寿命周期维护费用会降低60%以上。
会议持续到中午,最终形成了全新的生态柔性边坡方案。周远立即向部里汇报,申请调整设计。令他意外的是,部领导不仅爽快批准,还指示将这一理念推广到全线:这是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新思路!
一周后,新的试验段开工。没有大型机械的轰鸣,工人们像古代匠人一样,小心翼翼地梳理着边坡的排水路径;锚杆不再整齐排列,而是像树根一样顺应岩体裂隙;表面覆盖的不是混凝土网格,而是当地特有的根系发达灌木。
老村长带着村民来看热闹,啧啧称奇:这哪是修路,简直是在伺候山的脾气!
周远笑着回应:您说得对,路要养人,先得养山。
当天傍晚,周远独自爬上村后的山岗,远眺暮色中的秦岭。千年蜀道像一条若隐若现的细线,蜿蜒在群山之间。他想起早年间修建沈大高速时,满脑子都是战天斗地的豪情;如今站在这里,却更多感受到一种与山河对话的谦卑。
手机铃声打破了沉思。是陈院士。
周远,龙门山断裂带的最新监测数据很不乐观。老院士的声音异常严肃,GPS显示,北段板块应力积累速度比预期快30%。你们规划的线位可能正好穿过未来地震的震中区!
周远心头一紧:具体坐标发给我,我立即组织评估。
挂断电话,他立即召集核心团队。投影仪上,红色的断裂带像一道狰狞的伤口,横贯整个蜀道规划线。更糟的是,最危险的段落恰好是无可回避的咽喉部位——米仓山隧道群。
调整线位已经不可能了。王志刚脸色铁青,南北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碰不得。
那就只能硬扛。张浩咬着嘴唇,把抗震等级提高到特级,采用我们研发的仿生-阻尼复合结构...
周晓楠却提出不同看法:或许...我们可以向古人学习另一种智慧——避让。不是调整线位,而是调整通过方式。她调出古栈道的照片,看这里,遇到无法征服的绝壁,古人不是硬闯,而是在下方开凿隧道,或者在上方架设索桥。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大胆的建议。
分层穿越!周远突然拍案而起,米仓山段不必拘泥于高速公路的传统形式。险峻处可以降级为二级路,结合隧道和桥梁,形成复合式廊道
方案很快成形:在断裂带核心区放弃全封闭高速公路标准,改为半开放式的抗震廊道——路基采用柔性结构,允许一定变形;桥梁支座设置可调节装置;每隔五公里设置应急避险平台。
这将是世界首条地震自适应公路。周远在给部里的报告中写道,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学会与地球的呼吸共舞。
报告送出后,周远带着团队再次考察古栈道。站在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的孔洞前,他感慨道:古人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超级计算机,但他们懂得最重要的道理——路,是写给大地的情书,不是战书。
周晓楠轻声接道:而我们,要做这封情书的现代表达者。
考察结束回京前,老村长塞给周远一包自家炒制的山核桃:周总,修路是大事,但别太累着。路要一天天修,日子要一天天过。
周远郑重地接过礼物,突然意识到,这位没读过多少书的老人,道出了工程的真谛——所有的路,最终都是为了人的生活。
飞机起飞时,周远透过舷窗俯瞰秦岭。云雾缭绕的山脉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那条若隐若现的古蜀道,则是龙背上的一道旧伤痕。很快,一道新的痕迹将与之相伴,承载着新时代的脚步,也传承着千年的智慧。
办公室里,蜀道通衢工程的沙盘已经制作完成。周远站在沙盘前,手指沿着规划线缓缓移动,在米仓山断裂带的位置重重一点。那里,一场工程与地球运动的对话即将展开,而他和他的团队,将是这场对话的译者。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