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周远的手机突然在黑暗中炸响。他猛地坐起,屏幕上陈院士三个字在闪烁,来电铃声在寂静的卧室里显得格外刺耳。
周远!电话那头,陈院士的声音紧绷如弦,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发生6.8级前震,根据模型预测,主震可能在72小时内到来,震级预计7.2级以上!你们米仓山试验段正好在震中区!
周远的睡意瞬间消散。他翻身下床,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用肩膀夹着电话:监测站数据怎么样?
正在传过来...老天!陈院士突然倒吸一口凉气,前震已经造成G108国道多处塌方,你们那个传统设计边坡的对照段...全毁了。
电脑屏幕亮起,地震监测系统的警报界面刺目地闪烁着。周远迅速调出蜀道工程米仓山段的实时监测画面——生态柔性边坡试验段与相邻的传统设计段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虽有局部滑塌,但整体结构完整;后者则像被巨手撕碎的纸片,支离破碎地散落在山坡上。
我马上出发去现场。周远已经套上了外套,陈老师,请您继续盯着数据,有任何变化立即通知我!
一小时后,周远、王志刚和周晓楠已经坐在飞往汉中的专机上。舷窗外,黎明的微光刚刚点亮天际线,但机舱内的气氛凝重如墨。
所有人员设备都已就位。王志刚翻看着刚收到的简报,张浩带着应急小组已经抵达震区,正在架设临时监测站。
周晓楠紧盯着平板电脑上的数据流:前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2公里,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如果主震更浅...
她没有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更剧烈的表面破坏,更强烈的水平加速度,对工程结构更致命的冲击。
飞机降落在汉中机场时,余震仍在持续。地面像不安分的野兽,时不时轻微震颤。车队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米仓山疾驰,越靠近震中,灾情越严重——民房倒塌,山体开裂,偶尔能看到救援队伍在废墟中搜寻。
爸,看那边!周晓楠突然指向窗外。一处山坡上,新建的传统边坡防护结构已经彻底崩塌,碎石阻塞了半幅路面;而相邻的生态柔性边坡虽然表面植被凌乱,但主体结构依然稳固,像一位经历风浪却屹立不倒的老者。
周远立即让车队停下。他走到那片柔性边坡前,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灌木的根系像无数细小的手,牢牢抓住土壤;仿古设计的排水沟将雨水有序导离;锚杆周围的土体虽有微小位移,但没有形成致命裂缝。
陈老师的电话!王志刚递过卫星电话。
周远,情况有变!陈院士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急促,前震序列分析显示,主震可能提前到来,最快12小时内!你们必须立即撤离危险区域!
周远看向不远处的米仓山隧道群入口,那里有他们精心布置的监测设备和试验结构,是验证地震自适应设计理念的关键。再给我们两小时,必须拿到前震的完整数据!
挂断电话,周远迅速分工:王总,你负责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区;晓楠,去临时指挥部建立数据链接;我去隧道口找张浩。
太危险了!周晓楠一把拉住父亲,余震随时可能——
正是危险才更要去。周远轻轻挣脱女儿的手,如果我们的设计连6.8级前震都扛不住,谈何应对主震?我必须亲眼看到结构的实际响应。
周晓楠咬了咬嘴唇,突然抓起安全帽:那我跟您一起去!
父女二人沿着裂缝密布的山路向隧道口行进。每走几步,地面就会轻微晃动,碎石从山坡上簌簌滚落。远处,张浩和两名技术员正在隧道口紧急修复被前震损坏的监测设备。
周总!您怎么来了?张浩满脸尘土,安全帽下露出惊讶的表情,这里太危险了!
设备情况如何?周远直奔主题。
三号传感器阵列全毁,但核心的位移和应力监测系统还在工作。张浩指向隧道深处,最宝贵的数据在里面——我们预埋的光纤应变计显示,衬砌结构的变形完全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周远立即决定进入隧道查看。周晓楠想跟进去,被他坚决制止:外面也需要人盯着,你留在这里保持通讯畅通。
隧道内昏暗潮湿,应急灯在地震后已经损坏,只有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周远和张浩小心前行,检查每一处监测点和结构接缝。突然,一阵剧烈的晃动袭来——又一次强余震!
小心!张浩一把拉住周远,两人紧贴洞壁。头顶传来令人牙酸的岩石摩擦声,灰尘和碎屑如雨落下。十几秒后,震动逐渐平息。
没事...结构没事!张浩用手电照向衬砌接缝处的传感器,看,位移只有2.3厘米,远低于安全阈值!
周远仔细查看着数据,心中的大石稍稍放下。他们的地震自适应设计正在经受实战检验——可调节支座允许结构适度滑动,耗能装置吸收了大部分地震能量,柔性衬砌则像古栈道的木梁一样,通过微小变形化解冲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