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心结在郑和那里得到了相当的疏解,谢珩心下稍安,但他深知,这对大明父子之间的芥蒂,根源仍在那位开创基业的洪武皇帝身上。思忖再三,他决定再去见一见朱元璋。
来到马皇后那处景致开阔的庭院时,已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给院中的青松玉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院内,朱元璋并未穿着龙袍,只是一身寻常的褐色布衣,与马皇后对坐在石桌旁,桌上摆着一壶清茶,两碟精致的点心。马皇后正轻声细语地说着什么,朱元璋则侧耳倾听,脸上带着难得一见的、全然放松的温和笑容,那平日里如刀刻斧凿般的威严线条,此刻也柔和了许多。此刻的他,不像是执掌生杀予夺的帝王,更像是一位与老妻闲话家常的普通老者。
见到谢珩出现在院门口,朱元璋竟主动笑着招手:“谢小子来了?快,过来坐!你大娘刚还念叨,说这忘川的荷花酥做得比宫里还精巧,你也尝尝!”语气亲切,毫无帝王架子。
谢珩心中微暖,上前依礼恭敬一揖:“谢珩见过陛下,见过皇后娘娘。”
马皇后也慈祥地笑道:“使君不必多礼,快请坐。”
谢珩落座后,马皇后亲自为他斟了一杯茶,便借口去看看灶上的羹汤,将空间留给了他们二人。她知道,谢珩此来,必有要事。
待马皇后离去,院中只剩下谢谢二人。朱元璋拿起一块荷花酥,咬了一口,咀嚼着,目光却已恢复了平日的锐利,他看向谢珩,直接道:“谢小子,你是个稳妥人,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为了老四来的吧?”
谢珩见朱元璋如此直接,便也不再迂回,坦然道:“陛下明鉴。确是因永乐陛下之事。原本陛下父子家事,谢珩不敢妄议。只是……永乐陛下对此似乎始终难以释怀,心结颇重,故而前来,想听听陛下的圣意。”
朱元璋将剩下的半块糕点放下,拍了拍手上的碎屑,哼了一声,那哼声里听不出是怒是叹:“那小子……心思重,像咱。咱知道他委屈,也知道允炆和他身边那帮书生办事不地道。可这天下,终究是讲个‘名正言顺’。他这一刀砍下去,痛快是痛快了,可这‘篡’字,就像个烙印,烫在他身上,也烫在咱老朱家的族谱上!咱打天下立规矩,到头来自家儿子先把这规矩破了,你让咱这老脸往哪儿搁?”他话语中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对儿子的理解,更有对法统被破坏的耿耿于怀。
他话锋一转,忽然问道:“谢小子,你掌管这忘川,接引古今英魂。咱问你,咱和大妹子,还有老四之后,咱大明……可还有别的皇帝小子,会来这忘川?”
谢珩闻言,神色一正,目光变得深沉起来。他放下茶杯,正视着朱元璋,缓缓反问道:“陛下既然问起,谢珩不敢隐瞒。只是……陛下可曾真正了解过,在您与永乐陛下之后,大明朝的皇帝们,都是何等模样?”
朱元璋被谢珩这郑重的态度和反问挑起了极大的兴致,他身体微微前倾,那双能洞察人心的眼睛紧紧盯着谢珩:“哦?咱只知道后来有个不肖子孙,把江山折腾没了,让个叫李自成的驿卒打破了北京城,具体是哪个混账东西,咋回事,咱还真不清楚。来,你详细跟咱说道说道,从老四之后,一直到亡国,那些皇帝都是怎么当的?咱倒要听听!”
谢珩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可能会极为刺耳,但面对这位开国雄主,隐瞒或美化并无意义。他整理了一下思绪,语气平静却言辞犀利,如同史官执笔,开始娓娓道来:
“永乐陛下之后,继位者是其长子,仁宗朱高炽。此君体胖仁厚,在位不足一年,然废除永乐年间诸多弊政,与民休息,算是一位守成之君,可惜天不假年。”
朱元璋微微颔首:“胖子像他娘,心软,短命,可惜了。”
谢珩继续道:“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继位。此君幼年得陛下与永乐陛下喜爱,颇有英气,在位时国力强盛,史称‘仁宣之治’。然其亦开明朝皇帝纵情玩乐之先河,尤好促织(斗蟋蟀),时人戏称‘促织天子’。”
“玩物丧志!”朱元璋眉头一皱,评价道。
“宣宗之后,是其长子英宗朱祁镇。”谢珩语气微沉,“此君年少即位,宠信宦官王振,好大喜功,效仿永乐陛下北伐瓦剌,却于土木堡一役中,指挥失当,数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自身亦被俘,致使大明险些倾覆,是为‘土木堡之变’。”
“什么?!”朱元璋猛地一拍石桌,霍然起身,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怒,“数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混账!混账东西!咱大明开国以来的精锐,竟葬送于此等无知小儿之手!奇耻大辱!!”他胸膛剧烈起伏,显然被这消息刺激得不轻。
谢珩待他怒气稍平,才接着道:“国难当头,幸得于谦等忠臣拥立其弟景泰帝朱祁钰,力挽狂澜,保卫北京。后英宗被放归,幽禁南宫。数年后,又趁景泰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复辟登基。复位后,竟冤杀护国有功的于谦,更为宦官王振立祠旌忠,是非不分,忠奸颠倒,莫过于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前有个忘川郡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前有个忘川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