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下来,刘备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初时的局促和因平原县令官职低微而产生的些许怯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行走在诸侯之间,谈笑风生,应对自如,举手投足间,渐渐沉淀出一方诸侯的沉稳气度。
他称呼“文举兄”、“恭祖兄”时愈发自然,而对方也欣然接受。
环境塑造人,当所有人都将你视为同僚,时间一久,那份无形的“势”,便如春雨润物,悄然凝聚于身。
十二月二十八日,岁末的倒数第二日。
曹操引着刘备等人登上营中一处高台,指着下方绵延不绝、旌旗蔽日、一眼望不到头的联军大营,语气中充满了豪情与振奋,
“玄德请看。”
“这已是第十二路诸侯大军了。营寨相连,足有二百余里。鼓角相闻,兵甲耀日。
如此煌煌之师,那董卓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也必死无葬身之地。”
他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已看到胜利的曙光。
刘备也被眼前这浩大磅礴的景象深深震撼。
千军万马的气息扑面而来,战马的嘶鸣、士卒的操练声、金铁交击之声汇成一股撼天动地的洪流。
这景象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汉室余威仍在,天下人心终究是向着匡扶汉室的。
一股热血在胸中激荡,他用力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孟德兄所言极是。
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董贼末日不远矣。”
然而,在刘备身后半步之遥,江浩与郭嘉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郭嘉拢了拢裘衣,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忧虑,轻轻摇头。
江浩则微微眯起眼,目光扫过那看似强大却壁垒分明的连营,心中暗道:
盛景之下,暗流汹涌。
讨董?
不过是一场名利盛宴的开场锣鼓罢了。
真正的目标,是在这乱局初启之时,为刘备谋得一块真正立足发展的“基本盘”。
这盟军大营,正是最好的舞台。
各路诸侯距离酸枣远近不一,抵达时间自然参差。
营盘每日都在扩张,新的旗帜不断竖起,新的喧嚣不断加入。
接下来的几天,关羽、张飞、田豫依旧坐镇大营,毫不松懈地操练士卒。
校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弓弦铮鸣。
关羽亲自督导刀盾阵,张飞则如雷神般呼喝着训练长矛突刺,田豫则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营防和辎重。
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这支初具规模的军队,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状态调整到最佳。
而刘备,则成了酸枣大营中最活跃的身影之一。
他每日都带着核心智囊团——江浩、郭嘉,以及那尊令人望而生畏的门神许褚,在各个诸侯的营帐间穿梭拜访,联络感情。
“文举兄,别来无恙乎。”
刘备热情地招呼着,大步走进孔融的营帐。
帐内陈设雅致,弥漫着淡淡的竹简墨香。
孔融一身儒袍,正与几位文士交谈,闻声抬头,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
“玄德,快请坐。”
他身旁侍立着一位极其显眼的武将,身高九尺有余,膀大腰圆,宛如铁塔,手中提着一柄寒光闪闪、一看便知分量极重的亮银锤。
正是孔融麾下猛将武安国。
刘备一见武安国那雄壮的身姿和那柄沉重的银锤,眼中顿时精光一闪,赞道:“真虎贲之士也。”
武安国抱拳行礼,声如闷雷:“末将武安国,见过玄德公。”
江浩的目光落在武安国身上,心中暗忖:此将勇力过人,当属一流。
可惜……命中注定要遇上变态的吕布。
十几个回合断臂求生,成了吕布的陪衬。
吕布并非不能斩杀名将,只是自虎牢关扬名之后,天下英雄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对付吕布,群殴才是王道。
吕布被群殴力度最大的一次,就是被曹操的六位武将围着打,这六员将领可是典韦许褚、夏侯兄弟、李典乐进。
这都能全身而退,可见三国第一猛将的含金量。
孔融笑着捋须,眼中带着一丝自豪:
“安国乃我北海柱石,有他在侧,方能稍安。”
“玄德贤弟此番奔波劳碌,联络四方,实乃我联军之幸。不知贤弟观各路诸侯,觉得如何?”
孔融请刘备等人落座,侍从奉上清茶,试探的问道。
刘备端起茶杯,神色诚恳:
“文举兄,联军初聚,声势浩大,讨逆之心炽烈。然……”
他微微一顿,目光看向身旁的郭嘉。
郭嘉会意,接口道:“然诸侯心思各异,兵马调度、粮秣分配,乃至这先锋之印由谁执掌,怕都是暗流涌动啊。
董卓虽暴虐,其麾下西凉铁骑与吕布之勇,不可小觑。若无同心,恐生肘腋之患。”
孔融闻言,眉头微蹙,深以为然:“所言极是,老夫亦忧心此事。”
“文举兄,我来拜访,正为此事,值此紧要关头,我等当紧密携手,互通有无。备虽兵微将寡,亦愿为兄之后援,共赴国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