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让刘备感到惊喜的,当属刘惇刘子仁。
此人并非官吏,刘备是从一位老亭长的闲聊中偶然得知的。
那亭长啧啧称奇地说起本乡有个怪人刘子仁,似乎能“通鬼神”,对天象、气候的感知异于常人。
几次乡里闹水患或干旱,他都提前十几天就念叨过,结果都应验了。
刘备闻言心动,特意寻访去寻访了一趟刘惇。
刘惇约莫三十许,身形清瘦,穿着洗得发白的葛布深衣,气质沉静,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能洞穿迷雾。
屋内陈设简单,唯几案上散落着几片龟甲、几束蓍草和几卷天文星象的残简。
刘备与他促膝长谈,从天文星象到农事节气,再到天下大势。
刘惇言语不多,但每每开口,见解都鞭辟入里,尤其是对气候变迁与农事关系的论述,更是让刘备这个也曾在田间劳作过的人深以为然,频频点头,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然而,当刘备表露招揽之意时,刘惇却面露难色,坦诚相告:他行囊已备好,不日将南下江东投奔友人。
刘备心中惋惜如潮水翻涌,脸上却依然维持着温和的笑意,没有强人所难。
临别之际,他不仅好言勉励,更命随从取出些金银作为盘缠相赠。
刘惇大为感动,郑重地向刘备躬身一礼,说道:
“玄德公高义,惇感激不尽。
公此去讨伐国贼董卓,吉凶未卜,惇不才,愿为公此行卜上一卦,以窥天意,如何?”
说罢,他伸手便要取案上的龟甲。
刘备却立刻抬手制止了他,目光坚定如磐石,朗声道:
“子仁兄好意,备心领了。
然此行,无论卦象是吉是凶,是龙潭虎穴,还是刀山火海,我刘备都必然要走上一遭。此乃大义所在,不容退缩。
所以,这卦,就不必卜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在竹舍内回荡。
刘惇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胸膛,语气带着一种承诺的郑重:
“好,玄德公真豪杰也。
若他日公讨董功成,能在这乱世中拥有一方立足之基业,那时公若还记得刘惇,只需遣人送一封信至庐陵郡孙辅处。
惇与孙辅有旧谊,见信必星夜来投,绝无二话。”
刘备看着刘惇眼中真挚的光芒,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绽开温暖的笑容:
“一言为定,备,定当谨记子仁兄今日之言。”
与此同时,关羽负责的征兵工作也是热火朝天。
查抄刘平家所得的丰厚“军资”,让刘备手头一下子宽裕起来。
那缴获的一万七千石粮草,堆满了临时征用的几座大仓,散发着谷物特有的干燥香气。
这足够供养一支六千人的队伍三个半月之久。
更不用说,还有那查抄所得的五百余万钱,正被迅速投入市场购买粮草。
按江浩的建议,至少三百万钱用于购粮,按当前粮价,约可再购一万二千石。
征兵讨董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不仅平原县,连邻近的龙凑、高唐等县,都有青壮闻讯赶来。
关羽坐镇校场,一丝不苟,他亲自把关,目光锐利如鹰隼,非身强力壮、筋骨结实、眼神悍勇者不要。
短短四日,报名者竟逾万人。
关羽精益求精,沙里淘金,从中筛选出了三千名真正符合他标准的精壮汉子。
算上之前整编的队伍,军营中顿时汇聚了五千名精兵。
当关羽将名册呈给刘备时,连刘备自己都吃了一惊,没想到征兵工作完成的如此之快。
江浩审时度势,建议征兵工作暂告一段落,以现有兵力为基础,加紧训练整合。
他让秦明领着十名同样身手矫健的老兵,在校场入口处继续设立一个“高级征兵点”,标准陡然拔高:
非弓马娴熟、技艺精湛者不收,且每日只限定额百人,宁缺毋滥。
这也是粮草足够,生怕遗漏猛将的考虑。
至于一两万人,那队伍太过庞大,出征不需要那么多人,一支五千精兵已经够用了。
这日傍晚,县衙后堂。
刘、关、张、江四人如常围坐用晚膳。
案上除了粟饭烙饼,还多了一盆炖得烂熟的肉羹,香气四溢,算是连日辛苦的犒赏。
大家边吃边聊,气氛轻松。
刘备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这几日下乡的见闻,刚好提到偶遇刘惇刘子仁的事。
“什么?刘惇刘子仁?”
江浩正夹起一块肉,闻言动作猛地一顿,脱口而出,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急切,
“玄德公,此人乃难得一见的专业人才,可速速征召。”
他放下筷子,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备。
《三国志》中记载: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也。
遭乱避地,客游庐陵,事孙辅。
以明天官达占数显於南土。每有水旱寇贼,皆先时处期,无不中者。
辅异焉,以为军师,军中咸敬事之,号曰神明。
大意是:
刘惇是平原人,因战乱而避难各地,客游庐陵,在孙辅手下做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