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日报》专门写了篇长文,标题直接点出“中国如何赢得人工智能机器人竞赛”。要知道,《华尔街日报》作为国际主流媒体,很少会用“赢得竞赛”“领先地位”这样的词评价中国产业,这次能这么说,足以说明咱们在AI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已经让全球都不得不重视。
可能有人会问,AI机器人到底是啥?别被“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专业词吓住,其实它就是“会干活、能学习”的机器。往简单了说,工厂里能精准拧螺丝的机械臂、餐厅里端菜送水的机器人,都算AI机器人;往复杂了说,能下矿井挖煤、能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甚至能照着菜谱给你炒出一桌家常菜的,也是AI机器人。更厉害的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而是能像人一样“积累经验”——比如第一次炒菜可能盐放多了,下次就会自动调整用量;分拣零件时认错了型号,下次就能精准区分。今天就用最通俗的话,把咱们中国AI机器人为啥能在全球竞赛里跑在前头,一点一点讲明白。
先看“硬成绩”:从“跟跑”到“领跑”,机器人密度超美、德、日
要判断一个国家的机器人水平,行业里有个特别实在的指标,叫“机器人密度”。这词听着挺专业,其实拆解一下特别好懂——就是每100个工厂工人,对应有多少台工业机器人。这个数字越高,说明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不用靠人力硬扛的活儿就越多。
搁10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时候,咱们在这方面还真没啥优势。当时全球机器人密度最高的是日本,每100个工人对应50多台机器人;德国、美国也都在40台以上,而咱们中国才刚过10台。那时候不少工厂还是“人海战术”,比如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工人得坐着拧一天螺丝,手酸到抬不起来;汽车厂的焊接车间里,工人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高温环境下焊车身,又累又危险。
但谁也没想到,之后几年咱们就跟开了“加速键”似的往前冲。2021年是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咱们的机器人密度突破了30台,直接超过了美国;到2023年,更是一口气冲到了45台以上,把德国、日本这两个“老牌自动化强国”也甩在了后面。可能有人觉得“45台”不算多,但要知道,咱们的制造业工人数量是全球最多的,能在这么大的基数上实现密度反超,难度比小国家高得多。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有了“黑灯工厂”,这名字听着酷,实际体验更震撼。所谓“黑灯工厂”,就是整个工厂里没有一个工人,全靠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干活,哪怕把所有灯都关了,生产线照样能24小时转。我之前去南方一家手机组装厂参观过,车间里见不到一个人,只有一排排机械臂在高速运转:有的机械臂精准地把芯片贴到主板上,误差不到0.1毫米,比人的手指还灵活;有的机械臂把组装好的手机放进包装盒,速度快到每秒能完成2个;连物流都是机器人负责,小AGV机器人拖着物料箱在轨道上跑,不会堵车也不会迷路。
以前这样的“黑灯工厂”,只有德国、日本的少数大企业能做到,现在中国从家电厂、汽车厂到电子厂,都在批量建“黑灯工厂”。比如美的的空调工厂,以前需要200个工人的生产线,现在换成机器人后,只需要5个工程师监控设备,产能反而提高了30%,产品合格率也从98%升到了99.9%——这就是机器人带来的改变,又快又准还不累。
优势一:性价比“打遍全球”,产业链“啥都能造”
为啥咱们的机器人能这么快普及?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咱们把机器人做到了“又好又便宜”,而且从零件到整机,“啥都能自己造”。这就像咱们平时买手机,要是一款手机性能好、价格还比同类产品低,自然会卖得好;而要是能自己造屏幕、电池、芯片,就不用看别人脸色,还能控制成本——咱们的AI机器人,就是靠这两点在全球市场“圈粉”。
先看数量,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了50万台,这是什么概念?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还多。而且咱们的机器人不光数量多,价格还特别有竞争力。比如现在市面上很火的机器狗,国外品牌差不多要卖3000美元以上,而中国企业生产的机器狗,在美国市场只卖16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一万一左右,差不多是国外价格的一半。
这款机器狗可不是“玩具”,它能做的事特别多:能帮快递员送包裹,爬楼梯、过门槛都没问题;能去灾区搜救,在废墟里穿梭,还能通过摄像头把画面传回来;甚至能帮警察巡逻,晚上在小区里转,发现异常还会报警。去年美国加州山火的时候,当地消防局就买了一批中国机器狗,用来进入火场侦查,避免消防员冒险——这说明咱们的机器人不仅便宜,性能也经得起考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