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就是那种长得像人、能走路、能拿东西的机器人。国外同类产品差不多要卖10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企业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售价只要5900美元,差不多四万二人民币。这款机器人能在工厂里搬零件,能在仓库里分拣货物,甚至能帮工人组装设备。去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博览会上,这款机器人一亮相就围满了人,不少欧洲企业当场就下了订单——他们说,“中国机器人的价格,只够买国外产品的零头,性能却差不了多少”。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么复杂的机器,为啥咱们能卖这么便宜?答案就藏在“产业链”里。AI机器人可不是简单拼几个零件就行,它里面有几千个精密部件:小到一个控制方向的传感器,中到驱动关节的伺服电机,大到负责“思考”的芯片和控制系统,只要有一个零件出问题,整个机器人就没法工作。
以前咱们造机器人,很多零件都得靠进口。比如伺服电机,得从日本买;传感器得从德国买;芯片得从美国买。那时候不仅成本高,还容易被“卡脖子”——比如国外供应商延迟发货,咱们的机器人生产线就得停工;要是人家涨价,咱们的机器人也得跟着涨价。
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已经建起了“从零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你想要传感器?广东东莞的工厂能造,精度跟德国的差不多,价格却只要一半;你想要伺服电机?江苏苏州的企业能生产,使用寿命比日本的还长;你想要控制系统?上海的科技公司能开发,操作起来比国外的更简单,还能根据中国工厂的需求定制。
就拿伺服电机来说,它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控制着机器人关节的转动速度和力度。以前日本的伺服电机卖1万元一台,咱们自己研发出来后,价格降到了4000元,而且交货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了1周。现在中国机器人企业用的伺服电机,90%都是国产的——这就是产业链完整的好处,不用看别人脸色,还能把成本降下来。
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还带来了“规模效应”。比如一家工厂专门生产机器人的传感器,以前只给10家企业供货,每天只能生产1000个;现在给100家企业供货,每天能生产个,生产成本反而更低。就像咱们平时买东西,买10个和买1000个,单价肯定不一样——机器人零件生产得越多,成本就越低,最终整机价格也就越便宜。
优势二:需求端“喂饱”技术,工厂成了机器人的“练兵场”
光有便宜的零件还不够,机器人得有地方用、有机会“练手”,才能越做越好。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业,正好给机器人提供了全球最好的“练兵场”。
咱们国家的制造业有多全?用“从针头到火箭”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小到圆珠笔芯、打火机,中到家电、手机、汽车,大到高铁、飞机、卫星,几乎啥都能造。而且这些工厂的需求千差万别,不是“一款机器人能通吃”的——
汽车厂需要的焊接机器人,得能扛住1000多度的高温,还得把焊点焊得均匀,不能有一点缝隙;电子厂需要的贴芯片机器人,得像“绣花”一样精细,芯片比指甲盖还小,稍微碰一下就会坏;食品厂需要的包装机器人,得能快速包装饼干、糖果,还不能把食物压碎;煤矿里需要的采矿机器人,得能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还得扛住粉尘和冲击。
以前国外的机器人,大多是“标准化产品”,比如一款焊接机器人,只能适应汽车厂的一种车型,要是换了车型,就得重新调试,特别麻烦。而且国外企业不了解中国工厂的需求,比如中国家电厂生产的洗衣机,型号比国外多得多,国外机器人根本没法快速切换;中国食品厂生产的零食,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国外的包装机器人也“水土不服”。
这时候中国企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咱们离市场近,能快速响应需求。比如广东有家机器人企业,接到一家家电厂的订单,要求机器人能在1小时内切换3种洗衣机型号的组装流程。国外企业说“至少需要3个月”,而中国企业派工程师在工厂里蹲了一周,每天跟着工人观察流程,最后只用了10天就研发出了适配的机器人,还比国外报价低了40%。
更重要的是,“用得多”能带来“数据多”,而数据正是AI机器人的“粮食”。AI机器人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它不是靠预先编好的程序干活,而是靠大量的使用数据来改进自己——就像人靠经验积累提高技能一样。
比如机器人在包装饼干时,第一次可能会因为力度太大把饼干捏碎,这时候它会记录下“力度5N时饼干破碎”的信息;第二次调整到3N,发现饼干没碎但包装不够紧,又记录下“力度3N时包装不紧”;第三次调整到4N,正好合适,它就会把“力度4N”作为最优参数记住,下次再包装同款饼干,就不会出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