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通用大模型,大家都知道它是AI领域的“香饽饽”,不管是国外的OpenAI、谷歌,还是国内的百度、阿里,都在这一领域卯足了劲竞争。但你知道这些大模型到底有啥不一样?它们接下来会往哪些方向发展?全球范围内谁强谁弱?这一章咱们就用大白话,从“差异化竞争”“核心优化方向”“全球竞争格局”三个方面,把通用大模型的“技术家底”和“竞争态势”讲清楚,让你一看就懂。
一、差异化竞争:参数、数据、性能,三大维度见真章
全球头部的通用大模型,看着都能聊天、写文章,但其实“内功”差别很大。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参数规模、训练数据、性能表现。这三个维度就像大模型的“身高、学历、能力”,直接决定了它能做啥、不能做啥,也决定了它在不同场景里的“用武之地”。
1. 参数规模:不是越大越好,“性价比”很重要
首先说“参数规模”,这是衡量大模型“记忆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参数越多,大模型能存储的知识越多,处理逻辑复杂的任务(比如写学术论文、解数学难题)时表现越好。现在主流的通用大模型,参数已经从以前的“百亿级”升级到了“千亿级”,有些顶尖模型甚至突破了“万亿级”,咱们可以看一组具体数据:
- OpenAI的GPT-4:参数规模超1.8万亿,是目前参数最多的通用大模型之一;
- 谷歌的PaLM 2:参数规模约5400亿,比GPT-4少,但也是千亿级的“大块头”;
- 百度的文心一言:参数规模超2600亿,在国内通用大模型里属于第一梯队;
- 阿里的通义千问:参数规模约1000亿,虽然比前面几个少,但也达到了千亿级门槛。
不过,大家千万别觉得“参数越大,模型就一定越好”——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成本太高”:参数规模增长,训练成本会呈“指数级上升”,简单说就是参数翻一倍,成本可能翻好几倍。比如训练一个万亿参数的模型,成本要超过1亿美元,这可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的;第二是“边际递减效应”:当参数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参数,模型性能提升会越来越慢。比如参数从1000亿增加到2000亿,性能可能只提升10%-15%,但成本却增加了一倍,性价比越来越低。所以现在行业里不盲目追求“参数竞赛”,而是更看重“参数效率”——怎么用更少的参数,实现更好的性能。
2. 训练数据:“喂什么料,长什么本事”,数据质量是关键
如果说参数规模是大模型的“骨架”,那训练数据就是大模型的“粮食”——“喂什么料,长什么本事”,数据的规模、质量、类型,直接决定了大模型的能力方向。现在头部大模型的数据源,基本都涵盖了互联网文本、书籍、论文、图像等多种类型,但在“规模”和“质量”上差别很大。
咱们拿几个代表模型举例:
- GPT-4:训练数据量超10万亿tokens(tokens是数据的基本单位,1个token约等于0.75个英文单词,或者0.5个中文汉字),相当于把全球大部分互联网文本、书籍、论文都“读”了一遍。而且它的数据源覆盖多语言,中文、英文、日语、法语都有,还会严格筛选数据——把低质量的垃圾信息(比如网上的谣言、重复内容)剔除掉,保证“粮食”的优质;
- 文心一言:训练数据更侧重中文场景,整合了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百度文库里的中文数据,相当于“把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吃了个遍”。所以它在中文语言理解和生成上有优势,比如写中文散文、理解中文成语典故,比国外模型做得好;
- 通义千问:融入了阿里自己的电商、支付场景数据,比如淘宝的商品描述、支付宝的交易记录、用户的购物评价等。这些数据让它在商业场景里更“接地气”,比如写电商营销文案、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比其他模型表现更突出。
简单说,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很重要:多语言数据能让模型“会说多国话”,场景化数据能让模型“懂某一行的规矩”。比如要做一个面向中国用户的聊天机器人,用中文数据训练的文心一言,肯定比用多语言数据训练的GPT-4更贴合需求;要做一个电商领域的AI工具,通义千问的表现大概率会更好。
3. 性能表现:“实战见真章”,不同场景各有胜负
参数和数据是“内功”,性能表现就是“实战能力”——大模型到底好不好用,最终要看它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行业里通常用两种方式评估性能:“通用能力测评”和“场景化测试”。
“通用能力测评”就像“期末考试”,考的是大模型的“综合实力”,涵盖三个核心维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