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理解:比如中文能力测评集CLUE,考的是模型能不能读懂中文文章、理解成语、分析句子逻辑;
- 逻辑推理:比如数学推理测评集GSM8K,考的是模型能不能解数学题、做逻辑判断;
- 多模态交互:比如文本生成图像测评集MS-COCO,考的是模型能不能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对应的图像。
“场景化测试”就像“职业技能考试”,考的是大模型在具体场景里的“专业能力”,比如:
- 代码生成:用测评集HumanEval评估模型能不能写代码、找bug;
- 文案创作:评估模型生成的营销文案、广告脚本,能不能提高产品转化率。
从测评结果来看,不同模型各有胜负,没有“全能冠军”:
- GPT-4:在多模态交互和复杂逻辑推理上领先,比如在GSM8K数学推理测评中,准确率超过92%,能解很多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题;根据文字生成图像时,也能更精准地还原描述(比如“一只穿着红色外套的兔子在雪地里堆雪人”,生成的图像细节更到位);
- 文心一言:在中文文本生成和知识问答上表现优异,在CLUE测评中,中文理解准确率超过88%,比如写中文古诗、解读中文历史文献,比国外模型更准确;
- 通义千问:在商业场景应用中更有优势,比如生成电商营销文案时,转化率比其他模型高15%-20%——同样是写“连衣裙”的文案,它写的文案能让更多用户下单。
所以,选通用大模型不能只看“排名”,还要看“场景匹配度”:做数学推理、多模态创作,选GPT-4可能更好;做中文内容、知识问答,选文心一言更合适;做电商、商业文案,通义千问可能是更优解。
二、核心优化方向:效率、多模态、轻量化,让大模型“好用又便宜”
现在的通用大模型虽然能力强,但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太贵”,训练一次要花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普通企业用不起;二是“太笨重”,只能在云端的超级计算机上运行,手机、工业设备这些终端用不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行业把“效率提升”“多模态融合”“轻量化”定为三大核心优化方向——目标就是让大模型“成本更低、能力更强、应用更广”,从“高成本研发”走向“低成本落地”。
1. 效率提升:“又快又省”,训练和推理双管齐下
效率提升主要针对两个环节:“训练效率”和“推理效率”。“训练效率”是指“怎么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算力,把大模型训练出来”;“推理效率”是指“怎么让训练好的模型,更快地响应用户需求”。
先看“训练效率”,现在主要靠两种技术优化:
- 并行计算:比如“模型并行”“数据并行”——简单说就是把大模型拆成多个部分,让多台计算机一起训练;或者把训练数据分成多份,让多台计算机同时处理。比如某团队通过优化训练框架,把千亿参数模型的训练时间从30天缩短到15天,直接省了一半时间;
- 混合精度训练:以前训练模型用的是FP32精度(32位浮点数),数据存储和计算量都很大。现在改用FP16、BF16精度(16位浮点数),在不影响模型性能的前提下,把算力消耗减少一半,训练成本也跟着降下来。
再看“推理效率”,核心是让模型“响应更快”——比如用户输入“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散文”,模型能更快地生成内容,而不是让用户等半天。现在主要靠两种技术:
- 算子优化:“算子”是模型计算的基本单元,就像“积木”。通过优化算子的计算逻辑,让每一步计算更快。比如把复杂的算子拆成简单的算子,或者用更高效的算法替代旧算法;
- 计算图简化:模型的计算过程就像一张“图”,里面有很多冗余的计算步骤。通过简化这张图,删掉没用的步骤,让计算更直接。比如某通用大模型通过推理优化,把文本生成速度从每秒50字提升到每秒150字,用户基本感觉不到延迟,能实现“实时聊天”。
效率提升的意义很大:一方面,企业训练大模型的成本降低了,以前只有巨头能玩得起,现在中型企业也能参与;另一方面,模型响应速度变快了,用户体验更好,比如用AI写文案时,不用等几十秒,几秒就能出初稿。
2. 多模态融合:“打破边界”,让模型像人一样“多感官感知世界”
以前的通用大模型,大多只能处理“文本”——比如只能聊天、写文章,没法看图片、听音频。但人类感知世界是“多感官”的:我们能看图片、听声音、看视频,还能把这些信息结合起来(比如看到“猫咪”的图片,能联想到“猫咪叫”的声音)。多模态融合就是让大模型也具备这种能力,打破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单一边界”,实现“跨模态理解与生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