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已经褪色,但那个“慎”字依然有力,像声叹息。她想象着三十年前的那个设计师,是否也曾为这些琐事烦恼?或许每个时代的人,都要面对各自的江湖。
五
转折发生在季度述职会。赵艺宁负责的东南亚项目遇到技术难题,她熬了几个通宵做出的方案,在评审会上被质疑。“太理想化了,”王总皱眉,“小赵啊,做工程不能只盯着技术参数。”
她站在投影仪前,光束中有尘埃飞舞。那一刻,无数念头掠过脑海——妥协的话,圆滑的说辞,职场厚黑学教的各种话术。但她看见台下那些眼睛,有的带着关切,有的藏着幸灾乐祸,更多的是一片漠然。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下一页PPT:“请允许我展示一组数据。”屏幕上出现密密麻麻的曲线图,“这是当地过去五十年的气象资料,我们常规的设计标准确实无法覆盖极端情况。但是...”她切换到实景照片,狂风过后的断壁残垣触目惊心,“如果采用保守方案,下次季风季来临时的风险系数会提高三倍。”
会议室静得能听见空调送风声。她继续说着,不再是那个温顺的职场乖乖女,而是严谨的工程师。那些熬夜查过的资料,计算过的数据,此刻都变成她最坚实的铠甲。
六
又一个加班夜,赵艺宁独自留在办公室修改方案。手机屏幕亮起,是大学同学群的消息,有人晒出博士毕业照,有人创业融资成功。她放下手机,继续调整图纸上的参数。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她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夏夜总能看到清晰的银河。外婆说,每颗星都有自己的轨道,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但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
她关掉电脑,收拾背包。电梯镜面里,她的身影有些疲惫,但眼睛很亮。手机震动,是Mr.Smith回复的邮件,对她提出的技术方案表示赞赏。她微微一笑,这个笑容不同以往——不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
走到大厦门口,夜风裹着玉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她深吸一口气,掏出手机,在部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明天我打算去变电站实地勘察,有愿意一起的吗?”
没有立即回复。但她并不着急,只是把手机放回口袋,大步走进夜色。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道坚定的破折号——在职场这篇冗长的文章里,她终于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段落。
她知道明天还要面对无数社交场合,还要戴上各种面具。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当她重新找回作为工程师的尊严,那些曾经令人窒息的人际蛛网,突然变得轻盈。它们依然是职场的一部分,却不再是全部。
在这个需要三千个假面时刻的舞台上,她终于学会在帷幕落下时,为自己保留一个真实的独舞。而真正的专业能力,始终是她最有力的台词。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