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奇瞥了眼那位装腔作势的老者,又看了看满脸堆笑的石材厂老板,迟疑片刻后开口:
“行,说好了就几分钟。”
他被老板请进一间装潢尚算气派的办公室。
屋内的陈设略显老派过时,不过这年代的普遍审美便是如此。
闫奇身为客人,也不便多言。
各自落座后,那老者端着架子坐在主位,故作姿态地品着茶。
闫奇心头火起,将茶杯往桌上一顿,起身就要离开。
这下老者再也端不住了,连忙出声:“小哥留步,请坐下听我把话说完。”
闫奇板着脸重新坐下,只听老者慢悠悠问道:“不知小哥师承哪一派?”
闫奇思忖片刻答道:“家里祖传了一本石刻典籍,从小是家父亲手教导的。”
这倒不算盘根问底。
这年头讲究师出有名,询问来历既是为避免冲突,也是怕得罪对方师门。
若有些渊源,还能借此攀交情。
老者闻言顿时来了精神:“竟是石刻世家!敢问祖上名讳?”
虽然这是寻常礼数,但来回问答让闫奇渐生不耐:“敝姓闫,祖上只是普通石匠,称不上名家。
我们世代住在乡下,没什么师承渊源。”
老者将信将疑地点头:“姓闫?”
他自然想不起京城有哪位闫姓大师。
至于闫奇说的“没有师缘”
,他压根不信——那手圆熟流畅的雕刻技艺,岂是寻常石匠能掌握的?
但见闫奇有意回避,老者也不便深究,转而问了几个家常问题。
这算是江湖规矩,叫作“盘道”
。
闫奇三言两语敷衍过去。
老者见他不愿多谈,虽心存疑虑却不再追问,笑着说明来意:“城西近日有桩大工程,不知小哥可愿接手?”
听到正题,闫奇立即追问:“什么工程?”
老者摇头晃脑,面露得色:“要在城西立一尊数十米高的雕像。”
“这方面的活儿,得要懂行的熟手才行。”
“加上工期又紧。”
“我得留在厂里照看,走不开。”
“唉,实在可惜,没法参与这种盛事了!”
闫奇心思一转,立刻猜到那几十米高的雕塑是用来做什么的。
如今正是破旧立新的年代,那些被视为封建残余的旧雕塑,是绝不能立的。
否则,立一个,就砸一个。
那么,能立的、几十米高的像,也只能是伟人像了。
闫奇想了想,没马上答应。
他问:
“现在不是流行用石膏像吗?”
“直接灌模倒石膏,多省事?”
老头160笑了起来,石料厂老板也跟着笑。
闫奇被他们笑得有些糊涂。
“怎么?我说得不对?”
老头笑道:
“那倒不是。”
“只是人心嘛,总喜欢夸张、喜欢攀比。”
“燕京城里的那些爷,可不愿意弄个石膏像。”
“那样显得不够诚心。”
石料厂老板笑着点头:
“正因为这个,咱石料厂的生意才这么好。”
闫奇眼珠一转,接着问:
“工钱怎么算?”
老头晃晃脑袋:
“工钱好说,只要能赶上进度。”
“我保证你一天拿这个数。”
说着,老头竖起一根手指。
闫奇皱眉:
“才十块?好歹也是手艺活,还要赶工。”
“十块也太少了吧!”
十块钱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月的收入。
但对手艺人来讲,确实不高。
毕竟学手艺也要投入,工钱理应高些。
而且,有这种手艺的人,通常都是给讲究人做活。
工钱高一点,也正常。
石料厂老板笑着摇头:
“小兄弟,你这可小看手艺人了。”
“不是十块,是一天一百。”
闫奇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一天一百,在六十年代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相当于后来一天一万了。
一天就能挣一个高级技工一个月的工资,这活儿哪能不接?
自己在诊所辛辛苦苦一个月,才拿多少?
要是接下这活儿,就算累点,一天一百,能给孩子们买多少好吃的?
买多少件新衣裳?
闫奇不再犹豫,立刻点头:
“这活儿我接了!”
坐在上首的老头笑着点了点头。
“行,你把联系方式给我,过两天我联系你。”
那时候普通人家装电话的少,联络基本靠捎口信或者上门找。
闫奇和花白胡子老头说妥后,又跟石料厂老板道了别。
老板安排的车把他和石料一块儿送回了燕京城的四合院。
车一到门口,就引来一群邻居围观。
“哎呦,这大卡车真气派!”
“小闫现在可真行,买的什么呀?”
“瞧着像石头?”
“小闫,你家不是刚拾掇完吗,又要装修啊?”
几个大妈七嘴八舌地问,闫奇没空搭理她们。
这些妇女光动嘴,没一个伸手帮忙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旅行青蛙带回我家地契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旅行青蛙带回我家地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