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的新年,在应天府纷纷扬扬的初雪中如期而至。相较于去年北疆瘟疫、东海用兵的紧张,今年的新年因吴王府喜添双丁、倭国战略初定、北疆疫情平息而显得格外喜庆祥和。紫禁城内张灯结彩,宫人们脚步轻快,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息。
除夕之夜,宫廷照例举行盛大的家宴。此次家宴,凡在京且已封爵的王爷皆需携正妃、世子及已获封号之子嗣入宫赴宴。因此,吴王朱栋携正妃徐妙云、世子朱同燨、江宁郡王朱同燧、永嘉郡主朱玉璲(由乳母抱持)、淮安郡王朱同煇(由乳母抱持)出席;燕王朱棣携正妃汤氏及年幼的世子朱高炽;周王朱橚携正妃冯氏出席。秦王、晋王就藩在外,未能回京。太子朱标自然与太子妃常元昭、皇长孙朱雄英、以及刚满一岁多,由乳母抱着的次子朱允烨一同出席。
乾清宫内,暖意融融,灯火辉煌。巨大的圆桌上摆满了御膳房精心烹制的珍馐美味,琳琅满目。朱元璋与马皇后端坐主位,看着儿孙绕膝,满堂和气,脸上洋溢着难得的轻松笑容。尤其是看到朱栋身边那并排两个小小的襁褓时,老两口眼中的笑意更是藏不住。
家宴气氛温馨融洽。朱标、朱栋、朱棣、朱橚兄弟几人相互敬酒,谈论些朝政时事、风土人情,显得兄友弟恭。女眷们则围在马皇后和常元昭身边,低声细语,交流着育儿经和家常里短。孩子们则另设一桌,由宫女太监小心伺候着。
朱雄英已然有了长孙的范儿,照顾着堂弟朱同燨和朱同燧,甚至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勺试图喂一点软糯的糕点给咿呀学语的朱允烨,引得大人们阵阵轻笑。朱同燨和朱同燧则对刚出生的小弟弟小妹妹充满了好奇,频频望向乳母的方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加热烈。朱元璋显然心情极佳,他示意内侍安静,然后目光扫过一众孙辈,尤其是在朱栋的几个孩子身上停留片刻,缓缓开口:“今日家宴,人齐,心也齐,咱心里高兴。趁着这好日子,有些早就该办的事,也该定下来了。”
他看了一眼随侍的司礼太监。太监立刻会意,上前一步,从身后小太监捧着的托盘里取过四卷明黄的圣旨。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要正式颁布册封诏书了。虽然朱同燨的世子之位、朱同燧的江宁郡王、朱玉璲的永嘉郡主、朱同煇的淮安郡王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但经过正式册封典礼或在家宴这种场合下旨,意义更为隆重。
太监展开第一道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立嫡以长,国家常经。吴王嫡长子同燨,聪慧敏睿,器宇端凝,宜承宗祧。兹正式册封朱同燨为吴王世子,授世子冠服、金册。尔其恪勤慎守,孝亲敬长,勉学修德,以副朕望。钦此!”
“孙臣朱同燨领旨谢恩!皇祖父万岁万岁万万岁!”年仅五岁多的朱同燨在徐妙云事先的教导和身旁内侍的提醒下,像模像样地出列,跪地叩首,声音虽稚嫩却清晰有力。内侍将象征世子身份的金册和一套小型冠服呈到他面前。
接着,太监又连续宣读了三道圣旨,分别正式册封朱同燧为江宁郡王、朱玉璲为永嘉郡主、朱同煇为淮安郡王,并赐予相应的册、印(郡王)、冠服(郡王)、诰命(郡主)等。
朱同燧、朱玉璲(乳母代跪)、朱同煇(乳母代跪)依次谢恩。小小的朱同燧接过那枚小小的江宁郡王银印时,小脸激动得通红。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尤其是看着活泼外向的朱同燧,笑着朝他招招手:“同燧,到皇爷爷这儿来。”
朱同燧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看了一眼父王母妃,得到鼓励的眼神后,才迈着小短腿跑到朱元璋御座前,仰着小脸:“皇爷爷。”
朱元璋慈爱地摸了摸他的头,指着那方郡王印问道:“知道这是什么吗?”
“知道!是郡王大印!孙儿是江宁郡王了!”朱同燧大声回答。
“嗯,好。”朱元璋点点头,语气变得稍微严肃了些,“这郡王的爵位,是你父王在战场上拼杀,在朝中辛劳,为国立下大功,才为你们兄弟争来的恩典。你成年之后,便可正式之藩,去江宁就藩,享受郡王的尊荣。”
朱同燧似懂非懂地点头。
朱元璋继续道:“但是啊,燧儿,这爵位传到你手里,并非一劳永逸。按照咱大明的爵位降等世袭的规矩,你若无能,你的儿子再袭爵,就要降一等,变成镇国将军。再下一代,可能就更低了。你是想看着你父王为你挣来的王爵,一代代降下去,最后变成个普通宗室,还是想让它在你手里,变得更大、更稳,甚至……世世代代传下去,与国同休啊?”
这番话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有些深奥,但朱同燧却听得格外认真,他小拳头一握,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响亮地说道:“孙儿不要降等!孙儿要像父王和外祖父一样,为皇爷爷、为皇伯、为雄英哥哥、为我们大明,立大大的功劳!打出更大的疆土!让我的郡王爵位,世袭罔替!永远传承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