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鉴宝会”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汴京的范围。大宋皇帝赵小川借拍卖“空心佛塔”之机,公然将西夏的阴谋与内部倾轧晒在阳光下,不仅狠狠打击了西夏保守派的气焰,更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向诸国展示了宋廷在面对挑衅时的强硬姿态与灵活手腕。更重要的是,那笔数额惊人的拍卖款,如同及时雨,极大地缓解了朝廷因筹备边防、推行新政而日渐吃紧的财政压力,赵小川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推行他筹划已久的“经济战”计划。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便有些微妙。垂拱殿内,香烛缭绕,文武百官分列左右。赵小川端坐御座,看似在聆听户部尚书关于拍卖款项入库及初步分配方案的奏报,眼角余光却扫过下方几位神色凝重的大臣。
户部尚书奏毕,殿中侍御史李格非便出列禀奏,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是朝中有名的清流,以恪守礼法、直言敢谏着称。
“陛下,臣有本奏。”李格非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正气,“‘万国鉴宝会’虽扬我国威,充实国库,然拍卖敌国贡品,终究有失天朝上国宽仁厚德之体统,恐招致四夷非议,以为我大宋重利轻义。且此番行事,近乎商贾贩夫,与民争利,恐非圣主治国之道。臣恳请陛下,日后当以德服人,收敛此类……此类绩效激进之举。”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几名御史和翰林官员微微颔首,表示附和。显然,赵小川这种不顾“体面”、只重“实效”的绩效管理方式,触动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神经。
赵小川尚未开口,一旁的苏轼却忍不住了。他如今挂着翰林学士承旨的虚衔,更多精力放在参与新政筹划上,见有人非议皇帝的战略,当即出列反驳:“李御史此言差矣!西夏以诡计辱我,我朝难道还要以德报怨,将阴谋家奉若上宾?陛下此举,乃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是最高明的‘德’!至于与民争利?拍卖所得,尽数用于国计民生、巩固边防,此乃取之于‘敌’,用之于民,何争之有?若依李御史之见,莫非要将那藏匿密信的佛塔好生供奉起来,才算仁德?此乃宋襄公之仁,误国之道!”
苏轼本就才思敏捷,口才了得,如今又深受赵小川那套“绩效实效论”影响,一番话夹枪带棒,既引经据典,又紧扣现实,说得李格非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苏学士!休得强词夺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亦在礼义!若凡事只论绩效,不论纲常,与蛮夷何异?”李格非梗着脖子争辩。
“纲常?纲常能退敌吗?纲常能富民吗?”苏轼毫不示弱,“陛下推行绩效考成,正是要涤荡尸位素餐之辈,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此乃最大的纲常!若空谈礼义,坐视国库空虚,边患频仍,那才是真正的失职、失德!”
眼看两人就要在朝堂上展开一场“绩效”与“礼法”的辩论赛,赵小川轻轻咳嗽了一声。
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整个大殿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到御座之上。
赵小川没有看争吵的两人,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户部尚书身上,语气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李御史忧心国体,其心可嘉。苏学士力陈绩效之要,其志可勉。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朕不问过程,只问结果。此次鉴宝会,结果如何?”
他顿了顿,自问自答:“结果一,挫败西夏阴谋,扬我国威。结果二,充盈国库,得钱一百五十万贯,可支应西北三月军饷,可兴修水利三处,可赈济两路灾民。结果三,令四夷知我大宋非可轻辱,外交态势为之改观。李御史,你告诉朕,是这三个实实在在的结果重要,还是那虚无缥缈的‘非议’重要?”
李格非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任何言辞在如此具体、丰硕的“绩效成果”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勐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帝,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可以任由文官集团用大道理拿捏的傀儡了。他有一套自成体系、逻辑严密且极其务实的行事准则——绩效。
“至于与民争利……”赵小川嘴角勾起一抹澹澹的嘲讽,“朕争的是敌国之利,养的是我大宋之民。若这也算争利,那朕希望,这样的利,争得越多越好!此事不必再议。户部,尽快拟定款项使用细则,提交政事堂审核,朕要看到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时间节点。”
“臣,遵旨。”户部尚书连忙躬身领命,背后惊出一身冷汗。他原本也对这种“拍卖敌国贡品”的行为心存疑虑,此刻却再不敢多言半句。
赵小川轻易压制了朝堂上的杂音,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更加警惕。守旧势力的反弹在他意料之中,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笔“意外之财”高效、精准地投入到对西夏的经济绞杀战中,并确保在执行过程中,不被内部掣肘和贪腐所侵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