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阁扩大会议
翌日,规格最高的内阁扩大会议在奉天殿偏殿举行。与会者除了全体内阁成员,还包括了忠勇军系统的几位核心将领以及像顾炎武这样已崭露头角的新锐官员。
首辅李默站在巨大的大明全域图前,目光锐利,声音沉稳有力地阐述了“东巡西征”的宏大规划。
“诸位,东北光复在即,西域征伐在即。此乃陛下神威与将士用命所致,亦是我大明中兴之关键节点。”
他先定下基调,随即具体部署:
“经昨夜与陛下深议,决议如下:
1. 陛下将御驾亲巡辽东,以天子之威,抚慰收复之地,安定军民之心,告慰列祖列宗。
2. 本阁将亲赴西域,督帅忠勇军,经略准噶尔,为我大明开万世太平之基。
3. 内阁日常政务,由次辅史可法、刑部尚书郑三俊留守北京,共同处理。一应政务,需八百里加急,分送陛下与本阁行在。”
这个留守人选的选择,可谓深思熟虑:
史可法作为文官集团的旗帜,德高望重,留守京师能最大程度地稳定朝局,处理常规政务更是其长处。
郑三俊刚直不阿,精通律法,留守京师可确保法度严明,震慑任何可能的不轨之心。有他坐镇刑部,京城治安与司法秩序可保无虞。
此二人,一柔一刚,一代表传统文官,一代表法纪权威,相辅相成,足可托付后方。
李默的安排条理清晰,不容置疑。与会众人,尤其是被点名的史可法和郑三俊,均起身领命。
最后,由崇祯皇帝亲自拍板。
他扫视全场,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首辅所议,即是朕意。辽东、西域,关乎国运,朕与首辅分赴两地,意在彰显朝廷重视,亦是与前线将士同甘共苦。留守诸臣,当恪尽职守,确保京师稳固,政务畅通。此议,通过!”
皇帝的金口玉言,为整个计划赋予了最高的合法性和执行力。
---
会后:李默的额外布局——育才令的“铁面督察”!
会议结束后,李默特意将一位面容清癯、目光中带着思索与坚定神色的年轻官员——顾炎武留了下来。
“宁人(顾炎武的字),坐。”李默的语气比在会议上温和了许多。
“《兴学育才令》已颁行天下,此乃重塑我大明根基之百年大计。然其推行,必遇阻力,尤其是在南方。纸上条文,需有力行之士,方能化为现实。”
顾炎武肃然道:“元辅教诲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此等教化大事。”
“好!”李默赞赏地点点头,“本阁欲命你为 ‘巡南钦差监察御史’,持尚方剑,全权负责督察南方各省推行育才令之实况!”
他具体指示道:
“着你从御史台抽调干练御史,负责弹劾渎职、舞弊之官员;
从吏部考功司抽调官员,负责评估地方官及教习之绩效;
再从国立中央大学,遴选数名精通教育、算学、格物的教授,负责评估学堂教学质量与课程设置。
由你统领此三方人员,组建专项团队,巡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省!”
李默的目光变得极其严肃:“你的任务,不是去听地方官的花言巧语,而是要去田间地头,亲自查看学堂是否建立,孩童是否入学,教习是否尽责,款项是否落到实处!
遇有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五品以下,你可先行拿问;五品以上,奏章直送本阁与陛下,不得迁延!你可能做到?”
顾炎武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莫大的信任,他深吸一口气,躬身长揖,声音铿锵有力:“下官顾炎武,必秉公执法,激浊扬清!定不负元辅重托,使教化之政,惠及万千黎庶!”
李默的这一布局,如同为“育才令”这把利剑配上了一个坚韧的剑鞘和一位忠诚的执剑者。
在军事征服与宏大建设的同时,他对内部的改革,同样注入了强大的、务实的推动力。
乾清宫,李默与崇祯的最终决议。
在临行前,李默还要对重要事件进行处理。
首先,他将一份关于云南局势和沐王府现状的奏章轻轻放在崇祯的御案上。
“大哥,东北战事已近尾声,林深在那边的历练足够了。是时候给他加加担子了。”
李默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沐天波镇守云南,虽无大过,但沙定洲之乱已显黔国公一系对云南掌控力之衰微。如今朝廷威加海内,政令必须直达四方,不能再有沐王府这样‘国中之国’的存在了。”
崇祯看着奏报,眼神复杂。
沐家世代镇守云南,功勋卓着,但甲申年的颠沛流离让他深刻认识到,任何不受中枢直接控制的地方势力,都是潜在的威胁。
他叹了口气:“沐家……终究是世受国恩的勋臣。该如何处置,方能既不寒了功臣之心,又遂了朝廷之意?”
李默成竹在胸:“调林深立即从辽东前线回京述职,随后任命其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携一批精干吏员及忠勇军一营,前往昆明,全面接管云南军政,推行新政。至于沐天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