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深秋,寒意比往年来得更刺骨一些。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中原,卷起枯叶,也带来了北方边境日益紧张的气息。
彭城行宫内,地龙烧得温暖如春,却驱不散弥漫在核心几人眉宇间的凝重。
“袁本初,终究是忍不住了。”
郭嘉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披着厚厚的狐裘,靠坐在铺着软垫的椅中,面前摊开的是一份来自河内以北的最新密报。
他的脸色在炭火映照下仍显苍白,但那双眼睛却锐利如鹰,紧盯着舆图上代表袁绍势力的巨大阴影。
密报详尽叙述了袁绍在彻底平定幽州、收服夫余,高句丽,公孙瓒残部后,如何志得意满。
他大肆封赏麾下文武,在邺城连日宴饮,席间言语,已毫不掩饰对南方的野心。
更有细作冒死传回消息,袁绍已密令驻扎在黎阳的大将颜良、文丑,加紧督造战船,囤积粮草于黄河北岸几个重要渡口,其兵锋所指,不言自明——正是朝廷刚刚站稳脚跟的河内郡,乃至更广阔的的中原大地。
“袁绍新定北方,士马精强,粮草丰足,其势正盛。”
徐庶语气沉重,“若其倾力南下,首要目标必是河内。
河内若失,则我兖州门户洞开,袁军铁骑可直抵黄河,威胁许昌侧翼,甚至窥伺我青徐腹地。”
刘晔补充道:“而且,据闻袁绍帐下谋士沮授、田丰等人,已多次上书,力劝其‘挟大胜之威,奉天子以讨不臣’,将‘清君侧’的矛头直指我彭城朝廷。
郭图、审配等虽素与沮授不合,在南下之事上,此次却罕见地保持一致。
袁绍内部意见统一,其危险性远超以往。”
蔡琰纤指轻叩案几,目光扫过郭嘉和徐庶:
“河内徐晃将军虽善守,然兵力仅两万余人,面对袁绍可能的十数万大军,恐难久持。朝廷是否需即刻增兵?”
郭嘉缓缓摇头,嘴角却勾起一丝莫测的笑意:
“增兵河内,是必然之举,但非此刻首要。
袁绍势大,若我朝廷仓惶调兵,严防死守,正合其意,显得我方惧战,反涨其气焰。
况且,袁绍此人,色厉内荏,好谋无断,看似势不可挡,实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他微微直起身,手指在舆图上邺城的位置点了点:
“其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之争,因袁绍的偏爱和麾下谋士的站队,已渐成水火。
此前袁绍率主力北征,留袁谭守并州,袁尚守冀州,本就埋下隐患。
如今大胜归来,赏罚之间,必有不公,此其一。”
“其二,”郭嘉的目光转向西方,“曹操岂会坐视袁绍吞并河内,乃至整个中原?
袁绍若得河内,下一个目标,必是许昌!
曹孟德新得司隶部分区域,尚未完全消化,又失河内屏障,其境况将比我们更加危险。
他此刻,恐怕比我们更不愿看到袁绍南下。”
徐庶眼中精光一闪:“奉孝之意是……联曹抗袁?”
“非是联合,而是利用,亦是顺势而为。”
郭嘉纠正道,“曹操需要河内作为屏障,朝廷亦需曹操在侧牵制袁绍主力。
此刻,我们与曹操的利益,在对抗袁绍这一点上,是暂时一致的。”
他顿了顿,开始部署,语速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第一,明发诏书,正告天下。
以天子名义,下《讨逆诏》,不直接点名袁绍,但痛斥‘某些州牧’,‘恃强凌弱’,‘擅动兵戈’,‘有不臣之心’。
诏书中需大力宣扬朝廷平定青徐、收复兖州、安抚司隶(名义上)之功绩,彰显朝廷威德与重建秩序之决心。
此文要气势磅礴,传檄四方,先夺其声,占取道义制高点。
子扬,此事由你执笔。”
“晔领命!”刘晔肃然应道。
“第二,增兵河内,示之以强。
命张辽率青州精锐一万,即日启程,渡过黄河,增援徐晃。
同时,令赵云自沛国相县秘密调拨五千精锐骑卒,北上至东郡边界,做出随时可侧击袁绍渡河部队的姿态。
要让袁绍的斥候看到,我朝廷并非无备,河内更是一块硬骨头,绝非轻易可下。”
“第三,遣使许昌,以利诱之。
元直,你亲自挑选能言善辩且机警可靠之人,持我密信,前往许昌面见曹操。
信中不必提联盟,只陈说利害:
袁绍若取河内,则曹操西有朝廷,北有袁绍,两面受敌,危如累卵。
若曹操能陈兵官渡、延津一带,做出威胁袁绍侧翼之态势,则河内压力可减。
事后,朝廷可表奏其‘屏藩有功’,并可……默许其在司隶部分地区(非核心)的现有控制。”
郭嘉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第四,搅动河北,乱其后院。”
郭嘉的目光变得深邃,“启动我们在河北的所有暗线,尤其是邺城。
重点做两件事:一,散播流言,言袁绍有意立幼子袁尚为嗣,并已密令袁谭交出兵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