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简直荒唐!”
蔡琰捡起书信,是兖州刺史刘岱派使者送来的,内容竟是让琰堡 “缴纳粮饷五千石、士兵两千人”,理由是 “联军需粮草支援,琰堡作为兖州属地,当尽本分”。
“刘岱这是疯了!” 蔡邕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酸枣联军数十万大军,日日饮酒作乐,却要我琰堡出粮出兵?他怎么不自己从州府调粮?分明是见我琰堡日渐强盛,想趁机削弱我们!”
毛玠也在一旁,脸色凝重:“堡主,刘岱此举绝非偶然。我派去州府的人传来消息,刘岱近日与袁绍走得很近,袁绍曾派人对他说‘琰堡拥兵自重,恐非兖州之福’。”
“如今曹操兵败,联军更无进兵之心,刘岱怕是想借着‘讨董’的名义,吞并我琰堡。”
蔡琰走到墙边的沙盘前,沙盘上用泥沙堆出了兖州的地形,琰堡的位置用一块青色的石头标记,周围散落着几个小木牌,代表周边的坞堡;西面的虎牢关方向插着几面黑色的小旗,代表董卓军;酸枣方向则插着一堆杂乱的黄色小旗,代表联军。
她伸手拨了拨代表刘岱的红色小旗 —— 那面小旗在兖州州治昌邑,离琰堡不过百里。
“联军之弊,根深蒂固,我等无力挽回。” 蔡琰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曹操兵败后,联军只会更涣散,用不了多久,便会各自散去。”
“ 到那时,中原大地便会彻底陷入混乱,诸侯割据,互相攻伐。”
她转过身,看向蔡邕和毛玠:“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只能靠自己。从今日起,执行三条指令:”
第一,加强防御。让斥候营增派十倍人手,西出虎牢关方向,北探黑山军动向,每日回报一次;护城河加派哨船,堡墙上增加岗哨,备好滚石、擂木、弩箭,以防董卓军或刘岱突然来犯。
第二,加速整合周边势力。让李进明日就去请李通观演,若他愿合作,便与他签订盟约;若不愿,就派士兵围住他的坞堡,断其水源,逼他归附。
“另外,再派使者去北面的王氏坞堡、东面的赵氏坞堡,告诉他们:要么加入琰堡,共享粮草、共抗强敌;要么就等着被董卓或刘岱吞并 —— 我琰堡绝不收留墙头草。”
第三,严密监控刘岱。让靖安司的人加大力度,派人混入州府,监听刘岱的信使,查清他与袁绍的往来细节;另外,在昌邑到琰堡的路上设卡,对往来人员严格盘查,尤其是刘岱派来的 “使者”,一旦发现有间谍嫌疑,立刻扣下。
蔡邕看着女儿沉稳的模样,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欣慰 —— 昔日那个在洛阳城里读诗作画的小女儿,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成为这乱世中的一根支柱了。
“琰儿,你放心,仓曹那边还有粮饷三万石,足够支撑半年;匠作区每月能造环首刀两百把、弩箭五千支,军备也充足。”
毛玠也抱拳道:“属下这就去安排斥候营和靖安司的事,定不会让刘岱钻了空子。”
蔡琰点点头,又看向沙盘。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沙盘上,青色的石头代表的琰堡,在一片混乱的小旗中,显得格外坚定。
她知道,讨董的闹剧很快就要落幕,真正的乱世才刚刚开始。
而琰堡,就像一块深深扎根在河床里的暗礁,任凭水面上风浪滔天,任凭联军的腐朽、刘岱的觊觎、董卓的威胁冲刷而来,它自岿然不动,默默积蓄着力量。
等到洪峰真正到来的那一天,这块暗礁,终将成为支撑起这片大地的砥柱。
初平元年的春日,本该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时节,然而在酸枣联军大营,却弥漫着一股日渐腐坏的气息。
数十万大军驻扎日久,当初讨董的激昂誓言早已被日复一日的宴饮、猜忌和无所事事消磨殆尽。
盟主袁绍的中军大帐,几乎夜夜笙歌。
来自冀州的美酒,兖州的羔羊,豫州的歌姬……各路诸侯似乎将这里当成了炫耀实力、攀附交情的场所。
袁绍高踞主位,听着麾下谋士郭图、逢纪等人的奉承,看着帐下诸将互相敬酒,面有得色,仿佛那祸乱京师的董卓已不足为虑,霸业指日可待。
后将军袁术的营盘则另有一番“气象”。
他自恃袁氏嫡子身份,对堂兄袁绍的盟主之位本就心存不满,营中规制竟隐隐有超越中军之势。
粮秣器械堆积如山,却时常以“需统筹调度”为由,拖延甚至克扣拨付给其他诸侯的粮草,引得怨声载道。
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人,起初还满怀热情,积极商议进兵之策。
但眼见盟主无断,盟友各怀私心,那股锐气也渐渐消沉下去。
张邈几次寻袁绍商议进军,都被以“粮草不济”、“需等待时机”等借口搪塞回来,心中不免失望,更多的时间也只能与相熟的曹操、桥瑁等人饮酒排遣。
这一日,又是一场喧嚣的夜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帐中弥漫着浓烈的酒气和脂粉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