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回案前,目光灼灼地盯着自己的学生:“而是要用这黄牛之革般的意志,‘固本待机’!”
“固本?”革新喃喃道。
“不错!”萁伯语气斩钉截铁,“固你学识之本!研读历代典章,追溯变法之源流,明其成败,晓其得失。这满阁的竹简,便是你最好的铠甲与兵刃!”
“固你人脉之本!朝中并非全是醉生梦死之徒,亦有忧国忧民之辈。暗中察访,谨慎结交,辨明志同道合之士。然切记,不可轻易吐露心迹,需如潜龙在渊,隐而不发。”
“更要固你心志之本!变革之路,从无坦途,必有谗言、构陷、挫折、非议。若无黄牛之革般坚韧的心性,稍有风雨,便意志动摇,则万事皆休!”
一番话语,如同冰水浇头,将革新满腔的热血与躁动,瞬间压了下去。他感到一阵后怕,若自己真的贸然上书,在那盘根错节的旧势力面前,恐怕真的会如老师所言,瞬间被吞噬得连骨头都不剩。
他低头看着手中粗糙的黄牛皮,那沉甸甸的触感,仿佛直接压在了他的心上。
他明白了。
变革,不是一场凭意气就能打赢的战争。
他缓缓抬起头,眼中的冲动与锋芒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沉静、更为坚定的光芒。
“学生……明白了。”革新深深一揖,“谢老师教诲。”
从那天起,革新像是换了一个人。
他不再急于发表见解,不再对看不惯的现象怒形于色。他主动请缨,调入了被视为清水衙门、冷板凳的典藏阁,兼任整理典籍的职责。
每日,他最早一个到官署,最晚一个离开。身影几乎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竹简之中。
他不仅读《汤誓》、《盘庚》这些治国大经,更仔细研读夏朝覆灭的记载,以及历代贤臣变法的案例。他将伊尹、傅说等贤相的事迹反复揣摩,也将那些变法失败者被贬黜、被车裂的惨痛教训,一一记录下来,在旁边用朱笔写下自己的批注与反思。
同时,他变得异常谨慎。
在同僚间的聚会中,他多数时间只是安静倾听,偶尔发言,也绝不涉及敏感政事,只谈风月,论诗文。他细心观察着每一位官员的言行举止,从他们不经意的感叹、对时事的微妙态度中,分辨着潜在的盟友与需要警惕的对象。
他发现了同样年轻、对现状不满但苦无门路的司马属官子服。
他注意到了那位出身微寒、因精通律法而被破格提拔,却备受排挤的司寇下属辛申。
还有那位掌管农耕、深知民间疾苦,却人微言轻的老司徒属官稷禾。
革新没有急于与他们推心置腹。他只是借着探讨典籍、请教专业问题的名义,与他们逐渐熟络。在一次次看似不经意的交谈中,交换着对时局的看法,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彼此的底线。
他像一位耐心的织工,用“学识”与“谨慎”作为丝线,在暗处,一点点编织着自己的人脉网络。
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
有时,听到朝中又传出令人愤懑的荒唐事,革新也会感到胸口憋闷,恨不得立刻拍案而起。但每当这时,他都会想起老师的话,想起那张黄牛皮的坚韧触感。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那股变革的冲动,转化为更深入的研究、更缜密的思考。
他暗中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吏治考核与赋税改革的纲要,但这份纲要,他深藏于匣底,从未示人。他在等待,也在准备。
春去秋来,寒暑三易。
革新在典藏阁“坐冷板凳”已近三年。
这三年里,他官阶未升,名声不显,在那些追逐权势的同僚眼中,他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然而,无人知晓,这个沉默的年轻人,心中那团变革之火从未熄灭,反而在沉默的积累中燃烧得更加纯粹、更加炽热。
他的学识根基,已在故纸堆中打得无比坚实。
他暗中联络的志同道合者,已从最初的两三人,悄然发展到十余人,虽职位不高,却都分布在关键部门,且心意渐通,形成了一股潜藏在水面下的暗流。
他的心智,也在一次次隐忍与观察中,被磨砺得如同黄牛之革,坚韧不拔。
这一日,他整理竹简时,偶然读到一句古语:“潜龙勿用。”
他停下动作,望向窗外。庭中古槐,三年前挣扎出的嫩芽,如今已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他轻轻摩挲着腰间佩玉,触感温润。
“龙潜于渊,非其不用也,待云腾耳。”他低声自语,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三年的“巩用黄牛之革”,他这把变革之剑,已在鞘中默默磨砺得锋利。剑身稳固,剑意内敛。
只待那“己日”到来,风云际会,便可出鞘龙吟,革故鼎新!
通过描绘年轻士子革新初入朝堂,目睹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而激起义愤,欲上书变革,却在其师萁伯的引导下,深刻领悟革卦初九“巩用黄牛之革”的智慧。他压下躁动,转而投身典藏阁,历时三载,沉心研读历代典籍得失,暗中谨慎结交志同道合之士,将变革的冲动转化为稳固学识、人脉与心志的坚韧行动。这生动阐释了变革之初,时机未熟、力量未足时,首要之务并非贸然进取,而是要以黄牛皮革般的韧性与耐心,巩固根基,积蓄力量,隐忍待机。唯有将“根本”打造得坚不可摧,方能为日后“己日”来临时的雷霆变革,奠定坚实不败的基础。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