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辞: 井功已成,勿要覆盖井口,心怀诚信,至为吉祥。
含义: 井的功用已完成(井收),但勿封闭井口(勿幕),保持开放,心怀诚信(有孚),则至为吉祥(元吉)。象征井养之德贵在持久开放,诚信不渝,方能元吉。
上六故事:
岁月如井中清泉,悄无声息地流淌。
转眼间,井明已在风泽乡度过了数十个寒暑。当年那个清瘦挺拔的青年里正,如今已是鬓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者。而风泽乡,也早已不是昔日那个干旱贫瘠、民生凋敝的边陲穷乡。
在井明数年如一日的精心治理下,古井泉涌不息,沟渠纵横阡陌。昔日龟裂的荒地变成了沃野良田,每到秋收,金黄的粟米堆积如山,仓廪充实。乡民们安居乐业,孩童在井边嬉戏,老人在渠旁闲话桑麻。商旅络绎不绝,风泽乡的“甘霖井”和丰饶物产声名远播,俨然成为魏国边境一颗璀璨的明珠。
井明的功绩,被所有乡民铭记于心。
这一日,乡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连同已届中年的阿庚——如今乡里实际的管事人,一同来到井明清简的居所。
“井明大人。”为首的长老,正是当年那位曾质疑清淤行动的老者,如今他须发皆白,但眼神中充满了对井明的敬重,“我风泽乡能有今日,全赖大人当年筚路蓝缕,治井兴水。此恩此德,乡民们无日敢忘。”
阿庚接过话,语气恳切:“是啊,里正。如今井功已成,乡邑富足。我们大家商议,欲为此井加盖石顶,立碑铭文,记述您的功德,以防污物落入,亦使后人永世瞻仰。您看可好?”
此言一出,其他几位乡老也纷纷点头称是。
“加盖石顶,立碑纪功……”井明轻声重复着,浑浊却依旧清明的目光望向窗外那口滋养了一方水土的古井。
井台边,几个外乡来的商队伙计正在取水歇脚,一边畅饮甘泉,一边啧啧称奇。本乡的妇人则一边浣洗衣物,一边笑着与他们交谈,分享着乡里的趣事。那口井,毫无保留地向所有人敞开着。
他缓缓站起身,在阿庚的搀扶下,慢慢走向井台。
乡民们见老里正来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行礼问候。井明微笑着——回应,他抚摸着被岁月磨得光滑的井沿,目光深邃。
他转向跟随而来的长老和阿庚,声音苍老却坚定:
“诸位乡亲的美意,井明心领。然,‘井收勿幕’。”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不解的神情,解释道:“井之功用已成,此谓 ‘井收’ 。然,‘勿幕’ ,即是告诫我们,切勿覆盖井口。”
“为何?”一个年轻的乡民忍不住问道,“加盖保护,不是能让井水更洁净,也能彰显其不凡吗?”
井明摇了摇头,指向那清澈的井水:“尔等可见,此井之水,何以长年清冽充盈?皆因它吐故纳新,与天地相通。若以石顶覆盖,看似保护,实则如人闭塞口鼻,泉失其畅,久之,灵性必失,恐有再淤之患。此所谓 ‘覆则泉枯’ 之理。”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重心长:“立碑纪功,亦非不可。但井之真德,不在碑文之上,而在其‘开’放之心。‘井德在开,孚信乃吉。’”
阿庚若有所思:“大人的意思是,井的德行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而我们要怀有诚信,不藏私,不封闭?”
“正是。”井明颔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此井滋养我乡,亦泽被过往商旅、邻乡百姓。若我等因富足而自矜,因有功而封闭,失了与外界往来、诚信待人之心,便如井口被覆,德行受阻。唯有保持开放,心怀至诚,方能如卦象所言,‘有孚元吉’——因诚信而获得至为吉祥的结局。”
长老们闻言,陷入沉思。年轻一代的乡民们,则在这朴实的话语中,领悟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富足的境界。
在井明的坚持下,风泽乡没有为古井加盖华丽的顶盖,也没有树立歌功颂德的巨碑。
取而代之的是,井明提议,由乡民们共同出力,将井台再度扩宽,用青石铺就一个平坦宽敞的广场。在广场四周,安放了数个光滑的石凳,并依着井明的设计,在井口上方搭了一个轻巧的、仅可遮雨的茅草亭盖,既避免了落叶尘土直接落入,又丝毫不阻碍井口与天地交融的气息。
井,依旧是开放的。井口常年敞开着,迎接每一位需要它的人。
井明还让阿庚找来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青石,立于井台一侧,请乡中识字之人,仅以朴拙的笔触刻上“风泽井”三字,以及一行小字:“往来井井,有孚元吉。”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彰显个人的功绩。这块“碑”,更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提醒着后来人,这口井所承载的精神。
此后,这井台广场,成了风泽乡真正的中心。
不仅是本乡人取水、浣洗、歇息之地,更是南来北往商旅必停的驿站。人们在此交换货物,传递消息,分享见闻。常有渴极的路人,在此得以畅饮甘泉,解燃眉之急。风泽乡的乡民,也始终秉持着井明教导的诚信与开放之风,公平交易,乐于助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