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井壁修砌整齐,没有灾祸。
含义: 井壁得以修砌加固(井甃),避免坍塌污染,无咎。象征井的设施完善,基础稳固,灾祸消除。
六四故事:
井水清冽,信任已立。风泽乡的村民们终于可以便捷地取用甘甜的井水,不再需要远赴山麓。
每日清晨和傍晚,井台边都排起有序的队伍,欢声笑语取代了往日的疲惫与沉默。孩子们在井台边嬉戏,妇女们一边等待打水,一边聊着家常。这口古井,真正成为了乡民生活的中心。
然而,井明并未沉溺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多年的宦海浮沉与治井经历,让他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他时常绕着井台慢慢踱步,目光锐利地审视着井口的每一块石头,井壁的每一处缝隙。
这一日,他像往常一样仔细检查,忽然在井口下方约一人深的井壁处,发现了一道不易察觉的裂痕。裂痕蜿蜒,如同一条灰色的蜈蚣,嵌在潮湿的青苔之间。他心中一紧,俯身向下细看,又发现靠近水面的几块井石有些松动,边缘被水流冲刷得圆滑,似乎随时可能脱落。
他让人用绳索将他缓缓放下井中,亲手触摸那些松动的石块。指尖传来的摇晃感,证实了他的担忧。井壁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内部结构已开始朽坏。表面的光洁,掩盖不住内里的隐患。
——井壁需要修砌加固。
当晚,井明将阿庚和几位村中骨干召集到自己的陋室。
各位,井水虽好,然井壁年久失修,已有裂痕与松动。井明开门见山,神色凝重,若不及时修葺,恐有坍塌之险。一旦井壁垮塌,泥沙俱下,清泉复浊,前功尽弃矣。
阿庚等人闻言,脸色也严肃起来。他们如今深知这口井的重要性,它就是风泽乡的命脉。
里正,您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阿庚毫不犹豫地表态。
对,不能再让这井出问题!其他人纷纷附和。
然而,当井明提出要采集石料,用石灰混合黏土作浆,将井壁内外彻底加固时,一部分乡民却流露出了不解和犹豫。
里正大人,一位中年汉子挠着头开口,这井水不是好好的吗?大家用得也顺心。为啥还要兴师动众,去修那看不见的井壁?费时费力不说,采石也是危险活计。
是啊,水清即可,甃壁何益?另一个声音小声附和,眼看春耕在即,壮劳力都去修井,地里的活计怎么办?
质疑的声音像小小的浪花,在刚刚平静下来的乡里漾开。安逸于现状,是人类的天性。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危险,便不愿付出额外的辛劳。
井明没有急于反驳,他走到屋外,指着那口在月光下泛着幽光的古井,对聚集过来的乡民们说道:
诸位乡亲,请看此井。井壁如德墙,溃则泉污。
他的声音在夜空中清晰传来:今日井水清冽,乃是泉眼之功,亦是井壁暂稳之幸。然隐患已生,如同堤坝蚁穴,平日无觉,一朝崩毁,则洪水滔天,悔之晚矣。
他环视众人,目光恳切:今甃之,非为观美,乃为保久。非为今日之安逸,乃为子孙后代,仍能享此清泉之福。若因吝惜一时之力,而致他日井毁泉污,我等岂非成了风泽乡的罪人?
阿庚也站出来,大声道:里正说得对!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想想以前没水吃的苦日子!这井壁,必须修!
长老们也回想起井壁未曾修葺的邻乡旧井,在去年一场暴雨后坍塌的惨状,纷纷点头支持井明。
在井明和骨干们的劝说下,大部分乡民终于理解了修葺井壁的重要性。虽然仍有少数人心存嘀咕,但也不再公开反对。
修葺井壁的工程,就此展开。
井明亲自带队,前往附近的山峦寻找合适的石料。他挑选的都是质地坚硬、形状规整的青石。壮劳力们负责开凿和运输,喊着号子,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料从山上运回村口。
妇女和老人则负责准备。他们按照井明教的方法,将石灰、黏土和细沙按比例混合,加水反复搅拌,制成黏稠的灰浆。
最危险和考验技术的,是井下作业。
井明依旧身先士卒。他腰间系着粗绳,手持瓦刀,再次下到幽深的井中。井下空间狭小,光线昏暗,空气潮湿。他需要踩在临时搭建的木架上,小心地剔除那些松动的旧石,清理出镶嵌新石的基槽。
然后,他将和好的灰浆均匀地涂抹在基槽和新石背面,再由井上的乡民用绳索将石块缓缓吊下,他则在井下精准地将新石嵌入、敲实,并用灰浆仔细勾缝,确保密不透水。
这项工作极其耗费体力与心力。井壁上渗出的冷水很快浸透了他的衣衫,灰浆腐蚀着手上的皮肤。稍有不慎,掉落的石块或工具都可能造成伤害。
阿庚几次要求替换他,都被井明拒绝。
我知井下危险,更知技术要领。井明抹去额头的汗水,对井上的阿庚说道,初始几步,必须精准稳妥。待我立好规矩,再换你们下来不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