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象:? 地风升(坤上巽下)
卦辞: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含义: 升卦象征上升、进步、成长。至为亨通(元亨)。利于见大人物(用见大人),不必忧虑(勿恤)。向南方征行吉祥(南征吉)。升卦上卦为坤,代表地、柔顺;下卦为巽,代表风、顺从。地中生木,象征树木从大地中生长上升,强调以柔顺之道逐步晋升,顺势而为。它描述了一种稳健上升的状态,只要守持正固,借助贵人指引,就能顺利成长,无需担忧。
故事:上升者------升明的成长之路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升明的年轻士子,他出身寒微,但志向高远,性情如风般柔顺(巽),内心向往如大地般厚德载物(坤)。升明不慕虚荣,只愿以才学德行求取进步。他的求学与仕途历程,正是升卦“地中生木,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生动演绎,从初始允升、诚信禴祭、升入虚邑、岐山亨通、贞吉升阶到冥升不息,完整展现了上升之道的智慧与坚韧。
初六 · 允升,大吉
译文: 允许上升,至为吉祥。
含义: 上升之初,得到认可和允许(允升),至为吉祥(大吉)。象征起步阶段顺利,获得支持,是吉祥的开端。
初六故事:
晨光熹微,薄雾如纱,笼罩着陈国边陲的小村落——桑里。
村东头那间最为破旧的茅草屋里,少年升明已经坐在了门前的石墩上。他手中握着一根细树枝,就着地上微湿的泥土,一笔一划地练习着今日塾师可能要讲授的新字。
泥土为纸,枯枝为笔,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宝。
粗布麻衣,洗得发白,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清瘦的脸庞上,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里面盛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遥远未来的朦胧憧憬。
“明儿,歇会儿,喝点粥。”母亲端着一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稀粥走出来,眼中带着慈爱与不易察觉的辛酸。
升明接过碗,仰头几口喝完,用袖子擦了擦嘴,笑容灿烂:“娘,我饱了。我去塾堂了!”
他所谓的“去塾堂”,并非像村里其他几个家境尚可的孩童那样,堂堂正正地走进门,坐在蒲团上听讲。他只能,蹲在塾堂那扇破旧的木窗下,隔着窗棂,竖起耳朵,偷听里面传出的每一句讲解,每一个字词。
这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课程”。
塾师李公,是一位落第的老秀才,为人有些古板,但学问扎实,在村里开办蒙学,收取些许束修,勉强维生。
升明家徒四壁,连最微薄的束修也拿不出。他曾鼓起勇气,跪求李公,愿以劈柴挑水换取听课的机会,却被李公以“规矩不可废”为由,挥袖拒绝。
可升明没有放弃。不能进去,那就在外面听。窗下的那块青石,已被他的衣裤磨得光滑。
今日,李公在里面讲授《诗经》中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清朗的诵读声,伴随着孩童们稚嫩的跟读,如同最美妙的音乐,传入升明耳中。他屏住呼吸,用心记忆,手指不自觉地在地上跟着比划。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公讲解着其中的含义。
升明听得如痴如醉,仿佛透过诗句,看到了那条流淌的河水,听到了雎鸠的和鸣,感受到了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知识的天地,是如此广阔而迷人。
“喂!偷听的穷小子!又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断了升明的沉浸。
是村里富户赵家的儿子赵蟠,带着两个跟班,晃晃悠悠地走过来。赵蟠比升明大两岁,身材胖硕,一向看不上这个衣衫褴褛的“窗下生”。
升明抿了抿嘴,没有理会,依旧专注地望着窗口。
赵蟠觉得被无视,顿感恼怒,上前一步,抬脚就踩向升明在地上写的字:“写什么写!泥巴玩意儿,也配学文识字?”
地上的字迹被踩得模糊不堪。
升明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很快压了下去。他不能惹事,给母亲添麻烦。
他默默地往旁边挪了挪,想离赵蟠远点。
“还敢躲?”赵蟠不依不饶,伸手就去推搡升明,“滚远点!别脏了先生的地方!”
就在这时——
“吱呀”一声,塾堂的木门开了。
李公手持戒尺,面色严肃地站在门口。外面的动静,他显然早已听到。
赵蟠立刻缩回手,换上恭敬的表情:“先生。”
李公没有看他,目光落在了被推搡得一个趔趄、却依旧紧紧握着那根树枝的升明身上。少年的脸上没有屈辱,只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和他清亮眼神中尚未熄灭的求知火焰。
李公又瞥了一眼地上被踩花的字迹,那依稀可辨的笔画结构,竟比屋内一些正式学童写得还要工整几分。
他心中微微一动。
这个孩子,在这里“偷听”已近一年。风雨无阻,寒暑不断。他偶尔提问,问题却总能切中要害,显是经过了深思。这份向学之心,这份坚韧不拔,远非赵蟠等锦衣玉食的顽童可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