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高飞远退,无所不利。
含义: 退避得极其高远、洒脱(肥遁),无所挂碍,无所不利。象征退避之道圆满成功,身心皆得自由。
上九故事:
太行山的清晨,是被鸟鸣唤醒的。
薄雾如轻纱,在林间缭绕,草叶上的露珠折射着初升朝阳的金辉。箕子推开简陋的柴扉,深吸一口气,那带着泥土芬芳和草木清香的空气,瞬间充盈肺腑,涤荡着残留的、属于朝歌的最后一丝浊气。
这里,是他选定的终老之地。一处面南背北的山谷,有清泉潺潺,有平地可垦,更有层峦叠嶂作为天然的屏障。
肥遁——高飞远退,他已抵达了退避之路的终点,亦是身心自由的起点。
最初的时日,是开拓与适应。忠仆们伐木取石,结庐而居。几间茅屋,一圈篱笆,构成了他在山中的家园。没有雕梁画栋,只有木材本身的纹理;没有锦帷绣帐,只有葛布麻衣的质朴。他亲自参与劳作,规划菜畦,从山中引泉灌溉。手心磨出了新茧,脊背晒得更黑,精神却前所未有地健旺。
他不再是商之太师,他只是山野一老叟。
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年。
日子,在观察日升月落、云卷云舒中静静流淌。他恢复了古老的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上午,他会在泉边青石上静坐,或翻阅带来的几卷最重要的古籍。不再是为了经世致用,而是与先贤对话,探究天地运行的至理。风声、泉声、鸟鸣声,成了他读书最好的伴奏。
午后,他会在山谷中漫步。他认识了许多草木,知晓它们的特性,哪些可入药,哪些可食用。他观察野兽的踪迹,聆听它们的声音,明白了何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偶尔,会遇到入山的樵夫或猎户。起初,他们对这位气度不凡、谈吐文雅的老者充满好奇与敬畏。箕子却毫无架子,与他们分享带来的盐巴,请教山中的情况。他听他们讲述山外的零星消息,家长里短,却从不主动探问朝歌风云。
他学会了辨识星象,并非为了占卜吉凶,而是为了感知宇宙的秩序。夜空如巨大的墨玉棋盘,星辰璀璨,运行不辍。在那宏大的秩序面前,人间的纷争、王朝的更替,都显得如此渺小,如同尘埃。
他的心,在这日复一日的宁静与观察中,变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沉静。
那些曾困扰他的忧思、悲愤、无力感,如同山间的晨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消散。他真正理解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他不再系恋过去,亦不空想未来,只是安然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肥遁,不仅是身体的远遁,更是心神的彻底解放,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在。
然而,山外的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历史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向前。
一些零碎的消息,如同被风偶然送来的落叶,飘入山谷。
先是听说,西岐周国,已正式誓师伐商。那篇“牧誓”,慷慨激昂,传檄天下。
接着,有逃难的流民偶尔经过山麓,带来了只言片语:朝歌城内,人心惶惶;纣王依旧醉生梦死,在鹿台做着最后的狂欢;大军……似乎败了。
箕子听着,默然不语。他站在高处,望向东南方。那里,曾是他为之奉献半生的宗庙社稷所在。如今,烽火连天,气数将尽。
他心中并无多少波澜,只有一丝淡淡的、如同看待四季更替般的了然。春华秋实,夏荣冬枯,王朝的兴衰,亦复如是。他尽了臣节,存了仁心,如今,他已置身事外,成了一个纯粹的观察者。
该来的,终究会来。
一个夏日的午后,蝉鸣聒噪。一队衣甲鲜明、纪律严整的兵士,在一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出现在了山谷入口,打破了此地的宁静。
忠仆们立刻紧张起来,手握住了简陋的武器。
为首的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将军,他挥手止住部下,独自上前,对着闻声走出茅屋的箕子,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末将奉周天子之命,特来拜见箕子先生。”将军的声音洪亮,带着敬意,“天子已克商定鼎,深知先生乃殷之贤哲,德配天地。特命末将前来,恭请先生出山,入朝辅政,以安天下。”
周天子……克商……定鼎……
尽管早有预料,但当这消息被正式证实,箕子的心头仍是不由自主地一震。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忠仆们屏息凝神,看着他们的主人。
箕子脸上并无震惊,也无狂喜,只有一种深沉的平静。他看了看那年轻的将军,又望了望这片他倾注了心血、给予他安宁的山谷。
他缓缓摇头,声音平和而坚定:“老朽乃商室遗民,山野散人,疏懒成性,已不堪驱驰。天子美意,老朽心领。然辅政之任,实难胜任。请将军回禀天子,便说箕子愿于此山中,为新生之周室祈福。”
将军似欲再劝,但看到箕子那清澈而决然的眼神,知道多说无益,只得叹息一声,再次行礼,率队离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