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将诚信赋予美善之人,吉祥。
含义: 居于尊位者(九五),能以至诚之心(孚)对待那些美善贤德的追随者(嘉),这种基于诚信和美德的双向随从,必然带来吉祥。
九五故事:
镐京的宫宇在晨曦中显露出庄严的轮廓,然而在这片新兴王朝的权力中心,一种无声的张力始终弥漫。武王姬发,这位年轻的天子,正面临着比伐纣更为复杂的挑战——如何稳固这个幅员辽阔、人心初定的新王朝。
朝堂之上,一场关于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及旧贵族的争论正趋于白热化。
“陛下!”一位宗室老臣声音激昂,“殷商遗民,其心必异!尤其是那些王族与顽固旧臣,若不严加管束,或迁离故地分散安置,必成祸患!当效仿古法,或贬为奴仆,或严加监视,以防死灰复燃!”
此言一出,引来不少附和之声。胜利者的傲慢与对潜在威胁的恐惧,交织成一种主张强硬的主流声音。
武王端坐于上,眉头微蹙。他深知此议事关重大,处理不当,则东方永无宁日。他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殿中那位始终沉静的白发老者——他的尚父,姜尚。
“尚父,”武王的声音带着显而易见的尊重与征询,“于殷商遗民处置,您有何高见?”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姜尚身上。许多主张强硬的大臣面露不以为然,认为这位以兵法韬略着称的老者,多半会主张更彻底的镇压。
姜尚缓缓出列,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先向武王行礼,随后转身面向众臣,声音平和却自有力量:“老臣以为,治国如治水,堵则溃,疏则通。殷商已亡,其民亦是我大周子民。若视其为异类,严加防范,甚至苛待,则仇恨滋生,反抗不止,东方永耗国力,不得安宁。此非长治久安之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回武王那信任与期待的脸上,继续说道:“陛下既承天命,当有包容四海之胸襟。老臣建言:可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续其祭祀,以示陛下仁德,安遗民之心。同时,设立‘三监’,由我周室信任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率军驻守周边,非为监视压迫,实为教化引导,助其过渡,使其渐习我周礼,感我周德。如此,施以仁政,假以时日,殷商遗民必能归心。”
此议一出,殿中哗然!
封武庚?这简直是养虎为患!许多大臣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此举过于怀柔,风险极大。
武王听着激烈的争论,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姜尚。他看到的是姜尚眼中那份超越一时胜负、着眼于天下长治久安的睿智,以及那份不因自身功勋而跋扈、依旧恪守臣道、坦诚建言的忠诚。
他想起父王文王在世时,对尚父那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倚重;想起牧野之战前,自己内心的忐忑与尚父那坚定而充满智慧的眼神;想起分封之后,尚父主动请辞中枢,远赴齐地,为国屏藩的胸襟。
这份忠诚,这份智慧,这份毫无私心的品格,正是他所寻找的“嘉”——美善贤德之臣。
在一片反对声中,武王缓缓站起身。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朕意已决,”武王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便依尚父之策行事。封武庚于殷,续商祀。命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辅之导之。东方诸事,凡尚父所议,皆可便宜行事!”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决策采纳,这是一位君主对臣子最高程度的信任(孚于嘉)。他将一个极具争议、关乎王朝安危的决策,完全托付于他对姜尚品德与能力的绝对信任之上。
退朝后,武王并未直接回后宫,而是移驾至偏殿书房,并特意召姜尚同往。
“尚父,”武王屏退左右,亲自为姜尚斟上一杯热羹,语气如同子侄对待尊敬的长辈,“方才朝堂之上,若非尚父远见,朕几为众议所惑。东方之事,关乎国本,朕能倚仗者,唯有尚父矣。”
姜尚双手接过玉杯,心中暖流涌动。这并非因为君王的赏赐,而是因为这超越君臣名分、近乎亲情的信任与尊重。他沉声道:“陛下信重,老臣敢不竭诚以报?然此策虽行,仍需谨慎。三监之人选,需德才兼备,尤需忠心不二。对殷遗,需刚柔并济,既示仁德,亦需保持必要威慑,直至其心真正归附。”
武王认真倾听,频频点头:“尚父所虑极是。人选之事,朕当与尚父、周公细细斟酌。至于威慑……”他沉吟片刻,“朕拟将缴获自商宫的部分青铜礼器、兵器,熔铸之后,部分用于赏赐功臣,部分用于铸造农具,分发东方,以示陛下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之决心,同时亦可消弭潜在兵祸。此事,便交由尚父统筹如何?”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信任。熔铸礼器兵器,涉及礼制、工坊、分配等诸多方面,权力与责任重大。
姜尚没有丝毫推辞,坦然应下:“老臣领旨,必不负陛下所托。”
接下来的日子里,镐京的工坊日夜不息。在姜尚的主持下,那些象征着商王朝权力与奢靡的青铜巨鼎、华美酒器、锋利戈矛,在炉火中融化,被重新铸造成一件件朴实的耒耜、铜铲、镰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