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帝乙嫁出少女,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
含义:帝王(帝乙)将女儿(妹)下嫁给贤德的诸侯(如周文王)。象征在上位者屈尊降贵,主动与在下位的有德者联姻结合,从而获得莫大的福气(以祉),这是至为吉祥(元吉)的事情。喻指上下交泰的最高形式。
六五故事:
洛邑的城墙已然矗立,如巨龙盘踞于天下之中。镐京与洛邑之间,车马络绎,驿道通畅,将周王室的威仪与德政,播撒向四方。成王亲政已有数载,在周公的辅佐下,王朝的机器运转得愈发顺畅。然而,在这片升平景象之下,一双深邃的眼睛,依旧在审视着这来之不易的世,思考着如何使其根基更为牢固。
这一日,成王与周公在镐京王宫的花园中漫步。初夏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年轻的君主眉宇间已褪去了最后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沉静的威仪。
叔父,成王停下脚步,望向远处正在整修的宫室一角,如今四海虽定,诸侯宾服,然朕观史册,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先王文王当年,若非与挚国联姻,得其助力,我周室崛起于西陲,恐非易事。
周公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成王能主动思考王朝的长远之策,令他倍感欣慰。大王所虑极是。《易》云: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昔年商王帝乙,将其妹(或女,古时可指少女)下嫁于先王文王,此非独姻亲之好,亦是商周之间一次重要的联结。文王借此,不仅缓和与商室关系,更彰显德行,吸引更多贤才归附,终为克商大业奠定基石。此乃上位者屈尊降贵,主动与有德者结合,从而获致莫大福泽(以祉),至为吉祥(元吉)之举。
成王若有所思:叔父之意,我周室如今已为天下共主,更当效法此道,主动联结四方?
然也。周公目光深远,大王,天下非独姬姓之天下,亦非仅周人之天下。东方有殷商遗族,虽经迁徙分化,其势犹存;四方有戎、狄、夷、蛮,部落方国林立,其心未完全归附。武力可定一时,礼乐可化一方,然血脉之亲,有时更能消弭隔阂,融合文化,巩固统治。
他随手拾起地上一块泥土,又指向园中一株来自南方的珍奇花木。大王请看,此土生于镐京,此花来自荆楚,本不相干。若将此花植于镐京之土,悉心栽培,假以时日,它便能在此生根开花,甚至孕育新种,兼具南北之美。联姻之道,亦是如此。将王室之女,下嫁于有功、有德或需要安抚的诸侯方国;亦或迎娶他国贵女,入主周室。这不仅是血缘的结合,更是将周室的礼乐文明、政治秩序,如同花粉般,通过婚姻的纽带,传播、渗透、融合到四方八隅(帝乙归妹)。久而久之,天下诸族,皆与周室有亲,利益相连,文化相通,则叛乱之心自消,和谐之局自成(以祉)。此乃巩固世,求取的深谋远虑啊!
成王眼中光芒闪动,显然已被深深触动。叔父高见!朕觉此策大善。只是……具体当如何行之?又该从何处着手?
周公成竹在胸:臣已思虑良久。首重者,乃东方。殷商遗民聚居之地,虽经分封监控,然其心未必全然归附。可选德行昭彰、忠于王室的姬姓诸侯,如鲁、卫等,令其娶殷商旧族中有声望之女为妻,或嫁王族女子于彼,以示笼络,化干戈为玉帛。
其次,乃四方边远之地。如荆楚、淮夷、鬼方等,其地险远,其民彪悍,单纯征伐,耗费国力,且难根除。若择其首领中有归化之意、或可教化者,许以婚姻,赐以封号,使其逐渐沐浴王化,则边疆可宁。
再者,于朝中功勋卓着的异姓大臣,如姜姓、姒姓等,亦可通过联姻,使其与王室关系更为紧密,感恩图报,尽心王事。
成王击掌赞叹,便依叔父之策。此事关乎国本,需慎重筹划。朕意,由叔父总领其事,与宗伯、太卜等官,详议联姻人选、对象、礼仪,务求妥当,以示我周室诚意。
臣,领旨!周公深深一揖。
诏令既下,整个周室的宗法、外交机器便开始围绕联姻固本这一国策运转起来。宗伯府内,记载着王室及诸侯适龄子弟、待嫁女子的谱牒被反复查阅;使者带着周王的善意和试探,奔走于各诸侯国与方部之间;太卜则通过占卜,为可能的姻缘寻求上天的旨意,以期。
数月后,一场备受瞩目的婚礼在镐京隆重举行。新郎是周公之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他年轻英武,恪守周礼,是姬姓宗亲中的翘楚。而新娘,则来自归顺周室的殷商遗族中颇具声望的家族。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婚礼前夜,周公将伯禽召至书房。
禽儿,周公看着日益成熟的儿子,语气严肃,明日之婚,你可知其深意?
伯禽恭谨回答:父亲,儿臣知晓。此乃为安定东方,融合殷周,彰显我周室包容之德。
不止于此。周公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帝乙归妹之实践。昔日商王嫁女于你祖父文王,是上位者对下位者有德者的认可与联结。今日我周室为天下共主,嫁你(作为王室代表)于殷商旧族,更是上位者主动屈尊,示以恩宠与信任。你切不可因身份而倨傲,需以诚相待,敬之爱之。你要让殷人看到,周室并非征服者,而是可依托的新的共主。你的言行,关乎东方能否长治久安,关乎这世之局能否巩固。此中福泽(以祉),关乎国运,至为吉祥(元吉),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