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地比(坎上坤下)
卦辞: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含义:比卦象征亲附、团结、亲密。卦象上坎为水,下坤为地,水在地上,寓意水与地亲密无间,相互依存。比卦强调亲附之道,重在诚信、持久和守正。如果占问得到此卦,表示初始、永恒、坚贞,没有灾祸。不愿臣服的国家前来亲附,后来者将有凶险。它阐述了如何通过亲善、辅佐来建立和谐稳固的同盟关系。
故事:亲附者——伯夷与周文王的仁政
在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而西方的诸侯周文王(姬昌)则广施仁政。许多贤德之士和周边部落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是继续忍受商朝的压迫,还是去亲附那位以仁德闻名的西伯侯?这个故事,关乎选择与亲附的智慧。
第一章:初六 ·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文:用诚信来亲附,没有灾祸。诚信如美酒盈满瓦缶,最终会有意外的吉祥。
含义:亲附之初,必须以诚信为本(有孚比之),如此便可没有灾祸。如果诚信充盈(有孚盈缶),如同美酒满溢,最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吉祥。
商纣王的暴政,如同殷商上空积聚不散的阴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心怀良知的人心头。远在东北边的孤竹国,虽偏安一隅,却也感受到了那来自朝歌的阵阵寒意。贤公子伯夷,立于庭院之中,眉宇间锁着深切的忧虑。风中传来的消息,尽是炮烙之刑、酒池肉林,以及比干丞相那颗被剖出的七窍玲珑心。
“兄长又在为天下事忧心?”弟弟叔齐端来一盏清茶,轻声问道。
伯夷接过茶盏,却未饮用,目光望向西方:“听闻西陲之地,有西伯侯姬昌,行仁政,施德化,其治下‘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知是真是假。”
叔齐叹道:“传闻或许有夸大之处。然则,当今之世,能有一方净土,已属不易。只是,我孤竹国乃商臣,贸然与西伯交往,恐惹祸端。”
这正是伯夷最大的顾虑。亲附,绝非简单的投靠。一步踏错,不仅自身难保,更可能连累宗国。然而,对仁政的向往,对暴政的厌恶,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滋长。他并非想要背弃商朝,而是渴望亲眼见证一种更好的可能。
“诚信,是沟通的桥梁。”伯夷喃喃自语,想起了古老的占卜之辞,“‘有孚比之,无咎’。若心诚,即便试探,也应无过。”
数日后,伯夷做出了决定。他并未大张旗鼓地前往西岐,那太过招摇,也显得轻率。他选择了一种更含蓄、也更显尊重的方式。
书房内,灯烛摇曳。伯夷铺开一块光滑的竹简,手持刻刀,凝神静气。每一笔都刻得极为认真:
“西伯侯阁下尊鉴:孤竹小臣伯夷,僻处东北,然侯爷仁德之名,如雷贯耳,随风远播,夷心向往之……今纣王无道,残害忠良,天下汹汹,民不聊生。夷每念及此,寝食难安。闻西岐之地,政通人和,恍若隔世。夷不才,敢请侯爷允准,愿以布衣之身,前往拜谒,一睹治世风采,请教安邦之道。若蒙不弃,实乃三生之幸。言辞恳切,伏惟钧鉴。”
这封信,措辞谦恭,但态度坦诚。他明确表达了对商纣的不满和对西岐的仰慕,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布衣拜谒”的纯粹目的,绝非间谍或说客。这是一封投石问路的信,核心便是“有孚”——发自内心的诚信。
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门客季随,将密封好的竹简郑重交给他:“此行关系重大,务必亲手交到西伯侯手中。观察其言行,感受其民风,归来详述。”
季随领命,带着几名精干护卫,悄然西行。一路上,越是接近周原,景象便越发不同。商朝核心地带的愁云惨雾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机。田野阡陌纵横,农人面容安详,市集交易公平,不见强征暴敛的官吏。
抵达西岐,季随更是震撼。城郭并不特别雄伟,但整洁坚固。士兵军容整肃,对百姓秋毫无犯。他递上伯夷的信件,求见西伯侯。
很快,他得到了接见。不是在威严的大殿,而是在一处简朴的厅堂。西伯侯姬昌,身着麻布常服,须发已白,但目光温润而睿智,毫无诸侯的骄矜之气。他亲自接过竹简,仔细阅读。
读罢,姬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季随道:“孤竹国伯夷公子,贤名我亦早有耳闻。天下昏乱,竟还有如此关心民瘼的贤良之士,实属难得。公子愿来,是我西岐的荣幸。”
他没有丝毫怀疑伯夷的动机,反而对这份坦诚的来信赞赏有加。当即,姬昌吩咐左右备下回礼——并非金银珠宝,而是西岐特产的良种谷物和一些记载农桑、律法的竹简。随后,他更是亲笔回信。
姬昌的回信同样刻在竹简上,言辞比伯夷的来信更加恳切:
“伯夷公子台鉴:来信收悉,展卷如见君子之面。昌德行浅薄,唯谨守先祖遗训,尽力安顿一方百姓,何敢当公子如此谬赞……公子心怀天下,志虑忠纯,昌钦佩不已。西岐之门,永远向公子这般贤士敞开。公子若来,当以师友相待,共论大道。翘首以盼,静候光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