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甯也不催促,将练习册放在膝上,站起身。她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清水,将那块抹布涮洗干净,拧干,然后开始擦拭那张准备用来吃饭的、油腻腻的八仙桌。桌面上那些陈年的油渍和斑驳的印记,在她稳定而有力的擦拭下,一点点地褪去,露出了木头本来的、暗红色的纹理。
她擦完桌子,又从碗柜里抱出十几只碗和配套的筷子,开始按照记忆中每个人的位置,一一摆放。爷爷奶奶的主位,后爸和二伯父的上位,母亲和小川靠近火炉的位置,二伯母和两个堂妹的位置,以及……她自己的,那个永远在最外侧,最靠近厨房门口,最方便起身添饭、收拾碗筷的位置。
每一个动作都熟练得仿佛演练过千百遍,这套流程早已刻进了她的肌肉记忆里。在这个空间里,她是一个高效、精准,却又近乎透明的“功能性”存在。她的价值,体现在她所完成的每一项具体事务里——一膛烧旺的火,一张擦净的桌子,一道解出的难题,一摞摆好的碗筷。
“姐,我算出来了!”琳琳拿着本子又跑了过来,脸上洋溢着攻克难题后的、纯粹的喜悦。
张甯接过本子,目光扫过那一行行虽然歪歪扭扭、但逻辑清晰的解题步骤,点了点头:“嗯,对了。过程稍微有点繁琐,可以简化。你看这里,把这两个式子联立,直接消元,一步就能得到答案。”
她用铅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两行简洁的推导过程,那清晰的思路和工整的字迹,让琳琳又是一阵惊叹。
“开饭咯!”
随着二伯母一声中气十足的吆喝,堂屋里的男人们立刻结束了关于国家大事的讨论,奶奶也牵着小川的手走了过来。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肴被端上桌:红烧大鱼、东坡肘子、凉拌鸡、海带炖鸭……几乎都是硬菜,充满了乡土人家最朴素的热情与炫耀。
“来,都坐,都坐!”爷爷举起酒杯,乐呵呵地发话了,“今天除夕,老大和老三她们嫁出去了,按规矩不能在娘家过年。老五家那小子是外姓,不算。就咱们自家人,都别客气!来,为了咱们家的大功臣,老四和小川,咱们走一个!”
“对对对,敬功臣!”二伯父立刻跟着起哄。
后爸脸上泛着红光,谦虚地摆了摆手,嘴上说着“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什么”,眼角的笑意却藏也藏不住。他端起酒杯,和父亲、兄长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一时间,杯筷交错,笑语喧阗。所有的话题,都自然而然地围绕着两个核心展开——后爸在城里厂子的工作,以及小川在学校的趣事。爷爷和奶奶不停地往小川碗里夹着菜,将那只小小的饭碗堆成了一座小山。
张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吃着饭。她的存在,像一台精密的、设定了静音模式的仪器,在忠实地履行着“吃饭”这个程序。她会适时地给身边的雯雯夹一筷子她够不着的菜,也会在二伯母起身添汤时,顺手扶一下椅子。她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妥帖,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动作。
“小甯也多吃点,”奶奶终于在给小川夹了第三个鸡翅之后,想起了这个沉默的孙女,“看你瘦的,多吃点肉。”她说着,夹了一块肥腻的五花肉放进张甯碗里。
“谢谢奶奶。”张甯轻声道谢,然后将那块肉默默地埋进了米饭底下。
酒过三巡,后爸的脸上已经泛起了红光。他放下酒杯,拍了拍小川的背,笑着对爷爷说:“爸,小川这次期末,又是双百!老师都夸他聪明!”
“那是,也不看是谁的孙子!”爷爷开怀大笑,又把小川搂紧了几分,“我们老刘家的种,错不了!”
二伯父也跟着笑道:“是啊,不像我们家琳琳,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歌星,成绩不上不下的。还是男孩儿有后劲!”
这话一出,饭桌上的气氛有了一丝微妙的凝滞。二伯母的脸色僵了僵,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琳琳则不服气地低下头,用力地扒拉着碗里的饭。
就在这时,爷爷像是为了缓和气氛,将目光转向了张甯。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家最有出息的,还得是小甯。”他用一种公允的、不带太多亲昵的语气说道,“女孩子能读到这个份上,不容易。以后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给你妈和你叔,也给你弟弟减轻负担。”
这段话,像一份精准的、盖了章的鉴定报告。它肯定了她的价值,也清晰地标明了这份价值的最终用途——为了母亲,为了叔叔,为了弟弟。她是一笔优质的、有待升值的长期投资。
“是啊是啊,”后爸立刻接过了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得意,“小甯争气,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张甯没有说话,只是微微地、牵动了一下嘴角,那甚至算不上一个笑容,更像是一个礼貌性的、肌肉的应激反应。
饭桌上的气氛,因为爷爷这句盖棺定论的“总结陈词”,而抵达了一种微妙的、各取所需的和谐。每个人都从这番话里,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部分,并对此感到满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色之回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色之回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