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仁一党的覆灭,如同在太医院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引爆了一颗惊雷。余波荡漾,人心惶惶,却也涤荡了不少沉疴积弊。空出的职位,苏晚晚并未急于安插亲信,而是秉持“唯才是举”的原则,经与张明德等资深太医商议,并报请雍正批准后,提拔了几位医术精湛、风评甚佳且对新医理持开放态度的太医填补空缺。其中,张明德因在此次清查中表现出色,被擢升为副院判,辅佐苏晚晚处理日常事务。
这一系列举措,既稳定了局面,也向太医院众人昭示了新的规则——能力与德行,才是晋升之阶。
然而,苏晚晚深知,铲除贪腐只是第一步。太医院积弱已久,不仅在于人事,更在于僵化的制度和陈腐的观念。她的“医学研习馆”此前因阻力而进展缓慢,如今,障碍已除,正是大刀阔斧推行革新之时。
她重新修订了研习馆的章程,将其制度化、常态化。规定所有四十岁以下的太医,每月必须参与一定课时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她系统整理、绘制的更为精确的人体脏腑经络图谱、常见疾病诊疗新法,还增设了药材辨识、炮制,以及基础的急救、防疫知识。她甚至大胆地引入了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以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原理,来解释某些药理和病理现象。
起初,仍有部分老成太医私下非议,认为此举“不务正业”、“有辱斯文”。但苏晚晚并不强求,只是将每次授课的内容整理成册,供人查阅,并以实际病例展示新法的优势。
机会很快到来。京郊一富户幼子,误吞一枚枣核,卡于喉间,面色青紫,命在旦夕。请了数位太医,皆因枣核位置太深,束手无策。家人绝望之际,听闻太医院苏院使或有奇法,连夜叩门求援。
苏晚晚赶到时,孩子已几近窒息。她迅速检查,判断枣核卡在了气管深处。若按古法,几乎无救。她立刻让人取来灯烛、铜镜(利用反光原理增加视野)、以及她让工匠特制的、前端带弯钩的细长银探针(灵感源于陈实功笔记中对某些外科工具的设想)。
在众人紧张的目光注视下,苏晚晚利用铜镜反射光线,看清了枣核位置,然后用银探针小心地勾住枣核边缘,一点点将其取出。整个过程不过一刻钟,孩子随即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呼吸瞬间通畅!
此事在京中传开,苏晚晚“神医”之名更盛。太医院内,那些原本对新法持怀疑态度的太医,亲眼目睹了这“奇技”救人性命,观念开始悄然转变。原来,医道并非只有汤药针石,这些看似“奇巧”的工具和方法,在关键时刻,竟能起死回生!
苏晚晚趁热打铁,在研习馆专门开设了一堂“急救异物梗阻”的课程,详细讲解了原理和操作方法。这一次,前来听讲的太医明显增多,甚至连几位须发花白的老太医,也戴着老花镜,坐在后面认真记录。
除了医术传授,苏晚晚也开始着手整顿太医院的药材管理与采购体系。她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入库、出库、盘点制度,要求所有药材必须标明产地、批次、入库时间,并引入了“抽样检验”机制,由专人定期对库存药材进行抽查,防止以次充好。采购方面,她打破了以往由内务府太监和固定药商垄断的局面,尝试引入几家信誉良好、药材品质有保障的新药商进行比价、竞价,并要求太医院派出懂药的太医参与验收。
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自然也引来了新的暗流。宫内宫外,关于她“标新立异”、“与民争利”(指触动原有药商利益)的议论再度悄然兴起。只是经历了李守仁倒台事件,无人再敢明目张胆地弹劾,更多的是隐藏在暗处的窥伺与怨怼。
这日午后,苏晚晚正在研习馆讲解“戾气”(可理解为传染病源)与“防疫”的关系,强调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忽见胤祥身边的一名亲随匆匆而来,递上一封密信。
苏晚晚展开一看,眉头微蹙。信是胤祥所写,内容简短却令人心惊:“近日查得,京中多有来历不明之‘金丹’、‘仙散’流传,服之精神焕发,然久食成瘾,形销骨立,乃至暴毙。其药性诡谲,似与前朝方士所炼‘五石散’类同,然效力更烈。售卖者行踪诡秘,恐与‘暗夜’遗毒有关。望留意太医院用药,慎防此物流入宫中。”
“金丹”、“仙散”?效力更烈的“五石散”?苏晚晚心中警铃大作。她立刻想起陈实功笔记中对这类方士丹药的记载,多含有朱砂、雄黄、礜石等矿物毒素,短期服用确实能令人兴奋,但长期积累,会导致重金属中毒,损害神经和脏器,无异于慢性自杀。若此物流入宫中,被哪位主子甚至皇帝服用,后果不堪设想!
她立刻下令,严查太医院所有入库药材和成药,尤其是近期新增的品种,并暗中留意是否有太医私下配制或推荐类似功效的“秘方”。
同时,她也想起了返京途中,康亲王之孙弘晟似乎对医药颇有兴趣,且暗中打听过太医院和药商之事。此人……是否会与这流散的“金丹”有关?是单纯的好奇,还是别有牵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清宫锁娇:四爷的掌心毒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清宫锁娇:四爷的掌心毒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