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甘肃基地为“炎黄一号”的重启进行着最后冲刺的同时,数千公里外的深城,星火科技总部深地实验室,一项看似与聚变工程毫不相关的长期监测项目,正悄然记录着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这里是总部大楼地下百米深处,一个被称为“静默之匣”的隔离实验室。厚重的铅合金与复合阻尼材料包裹着整个空间,将其与外界的一切电磁干扰、震动乃至细微的温度波动隔绝开来。实验室内部光线柔和,恒温恒湿,只有低沉的、来自高精度环境控制系统的嗡鸣声,如同宇宙诞生之初的背景辐射,永恒地存在着。
实验室中央,在一个由多层主动电磁屏蔽场和机械悬浮系统构成的平台上,安置着那块神秘的“磐石之心”矿石样本。它的大小不过拳头,通体呈现深邃的墨黑色,表面光滑,隐隐有暗金色的细微纹路流转,仿佛内部蕴藏着一条凝固的星河。自它从那个与“炎黄一号”第一次能量异常紧密相关的特殊地质结构中被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置于这里,接受着星火最顶尖仪器和最严密监控的“体检”与“观察”。
负责该项目的主管研究员是材料科学部的资深专家,秦振华教授。他年近五十,性格如同他研究的材料一样严谨、沉稳,甚至有些刻板。过去一年多,他的团队对“磐石之心”进行了包括电子显微、X射线衍射、质谱分析、极端条件测试(高温、高压、强磁场)在内的几乎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手段的检测。结果令人沮丧,又带着一丝诡异的平静。
矿石的晶体结构前所未见,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矿物分类。其物理性质稳定得不可思议,硬度极高,耐高温、耐腐蚀,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组成分析显示它含有多种未知的、在元素周期表上找不到对应位置的同位素,但这些同位素也表现出极端的惰性。它就像一颗来自遥远星系的、沉默的“信使”,带着完全陌生的物理规则,对人类文明试图理解它的所有努力,报以冰冷的漠视。
唯一的“异常”,在于一项被秦教授列为长期例行监测的项目——能量特征谱分析。一套极其灵敏的量子干涉仪,正持续不断地捕捉着矿石周围一个极微小空间内的能量场波动。绝大多数时候,读数是一条平静到令人麻木的直线,仿佛那块石头只是一块死寂的、密度极高的普通物质。
然而,就在“炎黄一号”重启实验进入最后48小时倒计时的某个深夜,值班的研究员,一位名叫林浩的年轻博士,像往常一样核对当日数据时,注意到能量特征谱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几乎被背景噪声完全淹没的“凸起”。这个信号的强度,比仪器的最低检测阈值高不了多少,持续时间不到0.1秒,形态也毫无规律可言。
若是放在平时,林浩大概率会将其归类为随机噪声或仪器本身的微小 fluctuation,记录在案便不再理会。但今夜,或许是受到基地那边紧张气氛的感染,也或许是内心深处对这块神秘石头始终抱有的一丝期待,他鬼使神差地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细节。
他调出了过去三个月所有的能量特征谱原始数据,开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筛查。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耗费眼力的工作,海量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大部分时间都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平直线条。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渐亮,林浩的眼睛布满了血丝。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将其归咎于自己过度敏感时,一个模式,一个极其模糊但似乎存在的周期性模式,开始在他反复对比的数据中隐隐浮现。
他注意到,那种极其微弱的能量信号“凸起”,并非偶然出现。它们像幽灵一样,每隔大约405小时(约16.875天),就会准时地、短暂地闪烁一下。信号强度时高时低,出现的时间点也存在几个小时的漂移,但那个“约405小时”的周期,却在多次重复中,显现出惊人的稳定性。
这个发现让林浩瞬间睡意全无,心脏砰砰直跳。他立刻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算法,让计算机自动识别和标记这些微弱的周期性信号,并绘制出其出现的时间序列图。当那张图表清晰地显示出信号以近似405小时为周期重复出现时,他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
但这仅仅是开始。林浩的思维异常活跃起来,他想起了公司内部流传的、关于“炎黄一号”第一次运行时出现的、至今未能完美解释的“现象Alpha”——那同样是一种微弱、周期性、来源不明的能量背景波动。
一个大胆的、近乎荒谬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炸开。
他没有任何权限直接访问“炎黄一号”的核心实验数据,尤其是涉及异常现象的原始记录。但他知道有人有。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与忐忑,整理好他发现的关于“磐石之心”周期性活跃现象的所有数据、图表和分析报告,通过内部加密系统,直接发送给了材料科学部的负责人,并紧急抄送给了周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