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指挥中心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凝重气氛。这里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也没有对性能指标的狂热追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苛刻的冷静与审慎。何月山坐在主位,周倩、项目总工程师、各系统首席科学家以及“龙盾”计划的安保负责人分坐两侧。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显示着本次重启实验的最终运行参数方案,每一项后面都跟着冗长的风险评估说明和应对预案。
“先生们,女士们,”何月山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平稳而清晰,如同冰层下流动的深水,“上一次,我们追求的是极限,是突破,是向世界证明‘能够’。而这一次,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面孔,“绝对的可控与安全。我们不追求任何华丽的性能数据,我们要的是一次毫无悬念、波澜不惊的成功。哪怕它在外界看来,显得有些……平淡,甚至保守。”
项目副总工程师,那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扶了扶眼镜,接过了话头。他指着全息屏幕上那一串串被刻意调低的数值,语气坚定地解释道:“何总已经定下了基调。这是我们经过反复推演,并经由‘伏羲’进行了超过十万次模拟验证后,确定的最优安全参数集。”
他详细阐述着这套“保守疗法”的具体内容:
等离子体中心温度:设定目标为1亿摄氏度,远低于“燧人”装置理论上能够达到的1.5亿乃至更高的极限。牺牲部分反应效率,换取等离子体行为的极大稳定性和容错空间。
能量约束时间:目标设定为300秒,一个稳健且留有充分余地的数值,确保即使出现微小波动,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干预调整,避免仓促应对。
磁场强度与形态:所有环向场和极向场线圈的运行功率,均控制在额定值的85%以下。磁场形态的设计也偏向于“宽松”和“稳定”,放弃了那些能够提升约束性能但稳定性边界较窄的先进模式。
能量注入策略:采用分阶段、慢速爬升的柔和注入方式,如同温火慢炖,避免任何可能激发剧烈不稳定性的功率阶跃。
“简单来说,”老院士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这次不是要让‘燧人’去冲刺百米跨栏,而是让它进行一场平稳的、节奏可控的万米健走。我们要确保每一步都踩在绝对坚实的地面上。”
一位年轻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微微蹙眉,忍不住开口:“可是,总工,这样的参数……虽然安全,但我们的Q值(能量增益因子)恐怕很难超越第一次实验的1.5,可能只能达到1.2甚至更低。这会不会……让外界觉得我们的技术停滞不前,甚至……”
“甚至退步?”何月山接过话,语气中没有丝毫波澜,“让外界去评价吧。我们需要用一次无可挑剔的、绝对安全的成功,来重建信心,来验证我们全新的安全体系。技术的突破可以放在下一次,甚至下下次。但现在,稳定压倒一切。”他的目光落在那个年轻人身上,带着理解,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决断,“记住,一次‘平淡’的成功,远胜于一次惊心动魄的、游走在失败边缘的‘伟大’突破。尤其是在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内部创伤之后。”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再言语。会议室里所有人都明白,这套保守参数背后,是何月山和核心管理层基于上次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战略定力。
如果说保守的参数是给“燧人”套上了缰绳,那么全面升级的监控系统,就是无数双锐利无比、永不疲倦的眼睛,织成了一张覆盖装置从内到外、从物理到网络每一个角落的“天罗地网”。
周倩切换了全息屏幕的显示内容,一个极其复杂、层层嵌套的三维动态监控网络结构图呈现出来。她开始详细介绍这套名为“烛龙之眼-深瞳”的增强型监控体系。
第一层,物理量与能量流的极致感知。
这不再是简单的温度、压力、磁场强度监测。数以十万计的新型传感器被植入或附着在装置的关键部位。它们能捕捉到材料因中子辐照和热应力产生的、纳米级别的形变与声发射信号;能实时分析第一壁材料表面蒸发出的、极其微量的杂质元素成分;能追踪等离子体边界区域,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可能预示不稳定性滋生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动谐波。所有传感器的数据采样频率被提升至微秒级别,并通过专用的、抗干扰能力极强的光纤网络,实时汇入数据处理中心。
第二层,“伏羲”的实时诊断与预测性监护。
“伏羲”的一个核心计算线程被完全分配给这次实验。它不再仅仅是事后分析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实时的“诊断医生”和“预言家”。它接收着来自第一层传感器的海量数据流,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着装置运行的“数字孪生体”。这个数字孪生体不仅实时反映当前状态,更能基于当前数据和物理规律,对未来数秒乃至数十秒内的系统行为进行快速推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