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连忙接话:“您放心,我后续会多跟李泽岚对接。班子建设方面,只要他有想法,组织部一定全力配合;干部调配方面,他想提拔谁、调整谁,只要符合程序,我们都支持。绝不给他添乱,让他能集中精力抓大事。”
“政府这边也会跟上。”董建军补充道,“张北的产业路、农产品集散中心,还有供京蔬菜的分拣包装车间,我已经跟市发改委打过招呼了,让他们优先对接、优先立项。资金上,今年市财政会给张北倾斜2000万,专门用于农业产业升级。我们要做的,就是给李泽岚搭好台子,让他能放开手脚干。”
赵振邦满意地点点头,拿起桌上的方案,在首页“李泽岚”的签名旁画了个圈:“行,咱们就等着看这年轻人的表现。记住,既要支持,也要放手。别总想着‘扶着走’,要让他自己在张北的土地上扎根——真正的好苗子,得经得住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张北的具体工作,高伟和董建军才起身离开。议事厅里只剩下赵振邦一人,他端着茶盏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轻轻叹了口气:“张北的供京蔬菜,能不能从‘散装菜’变成‘品牌菜’,就看这小子的了。”
与此同时,张北县委书记办公室里,气氛却显得格外轻松。阳光透过窗棂,在木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桌上的一盆绿萝长得郁郁葱葱,透着生机。李泽岚从堆积如山的文件里抬起头,揉了揉眉心,指了指对面的沙发:“陈县长,坐吧,不用站着汇报。我刚到任,对张北的情况还不熟,今天不聊工作安排,就想听你说说张北的‘家底’——不用拘着,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就当咱们俩聊家常。”
陈明拉过沙发坐下,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磨得有些发白的笔记本,却没翻开,只是看着李泽岚笑了笑:“那我就跟李书记掏心窝子说了。咱们张北,说起来是个县,其实就是个‘大农村’——全县42万人口,38万在农村;总面积3860平方公里,耕地120万亩,草原80万亩,看着家底盘大,实则造血能力弱。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具体说说农业吧,这是咱们的基本盘。”李泽岚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茶——杯子是他从阳山带过来的,杯身上印着“阳山农业示范县”的字样,边缘已经有些磕碰,却透着一股踏实劲儿。他目光专注地看着陈明,“我来之前翻了资料,说咱们张北是‘北京的菜篮子’,供京蔬菜占了半壁江山?”
“没错,供京换季蔬菜就是咱们张北的‘命脉产业’。”陈明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也郑重了些,“咱们张北海拔1300多米,夏天平均气温才22度,比北京低七八度,正好赶上北京的‘蔬菜空档期’——每年6月到9月,北京本地的叶菜因为高温长得差,咱们的生菜、油麦菜、菠菜就批量供过去;9月到11月,北京的秋菜还没熟,咱们的番茄、黄瓜、彩椒又接上了。就这五个月,全县3万多菜农,一半以上的收入都靠供京蔬菜。”
李泽岚点点头,从桌上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供京蔬菜”四个字,又画了个括号:“那这里面的问题,肯定也不少吧?”
“问题可太多了,说出来都是泪。”陈明叹了口气,伸手挠了挠头,“第一个问题,就是‘散’。3万多菜农,大多是几亩地的小种植户,最大的也就种个二三十亩。没有规模,就没有议价权。每年收菜的时候,北京的收购商一来,就往村口一蹲,菜农们提着菜筐围着抢着卖,人家给多少就是多少,根本没得谈。去年生菜行情好,收购商给1.2元一斤,今年行情差,直接压到0.6元,菜农们哭都没地方哭。”
“第二个问题,品种老、品质杂。”陈明继续说道,“菜农们种的都是十几年前的老品种,比如‘圆叶生菜’‘大番茄’,虽然好种,但口感一般,卖不上价。北京现在流行的‘奶油生菜’‘樱桃番茄’,咱们这边没几个人种——一是怕种不好,二是怕没人收。而且种植标准不统一,有的菜农打农药多,有的少,收购商来了还要挑挑拣拣,最后好的坏的混在一起卖,价格自然上不去。”
李泽岚在纸上写下“散、老、杂”三个字,抬头问道:“那分拣包装和运输呢?我听说咱们离北京近,这是优势啊。”
“优势是有,但没利用好。”陈明无奈地笑了笑,“咱们的蔬菜都是散装运过去的——菜农们把菜装在蛇皮袋里,拉到收购点,收购商再装进大货车,直接拉到北京新发地。到了新发地,人家还要雇人二次分拣,把好的挑出来供超市,差的拉去菜市场,这中间的分拣费、损耗费,都得从咱们的菜价里扣。你想,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最后因为包装跟不上,利润被压薄了一半,多可惜。”
“除了蔬菜,其他农业板块怎么样?”李泽岚放下笔,身体往后靠了靠,“总不能就靠这一季蔬菜过日子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