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楼三楼的“常委议事厅”,是这座地级市里藏着最多决策密码的地方。午后的阳光透过厚重的百叶窗,在暗红色的红木会议桌上投下一道道规整的光影,像极了这里的规矩与秩序。桌上的青瓷茶具冒着袅袅热气,氤氲出淡淡的龙井茶香,市委书记赵振邦端着茶盏,指尖摩挲着杯壁上的缠枝莲纹,目光却落在桌角那份《张北县“三年大变样”工作方案》上——方案首页“李泽岚”三个字的签名,笔锋刚劲,透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却又在收笔处藏着几分沉稳。
“振邦书记,高伟刚从张北回来,一路跟我念叨,说这李泽岚是个‘沉得住气的主’。”市长董建军坐在对面的皮椅上,放下手中的文件,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昨天的班子会,他从头至尾没抢过话,就坐在主位上听陈明、王强他们谈思路,偶尔插一两句,都是问‘这个数据准不准’‘农户有没有意见’,最后只拍板定了‘摸实情、找路子、抓落地’的总方向。陈明私下跟我说,原以为新来的书记会急于烧‘三把火’,没想到这么懂分寸。”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市委组织部部长高伟拿着一个文件夹走进来,顺手拉过靠墙的一把椅子坐下,接过董建军的话头:“何止是懂分寸,简直是把‘统揽不包揽’刻进了骨子里。昨天在张北留饭,他特意把陈明拉到主位,跟我说‘张北的情况,陈县长摸了五年,比我清楚,接下来不管是调研还是对接企业,都得让他牵头,我就跟着学学,把好方向就行’。这话一出口,桌上的几个老常委都暗暗点头——这年轻人,知道把舞台让给做事的人。”
赵振邦放下茶盏,杯底与桌面碰撞出一声轻响,他嘴角勾起一抹深意的笑:“你们以为我为什么力排众议,把他从广东阳山调过来?这小子的履历我翻了三遍,不是个简单角色。阳山三年,从一个没人愿意去的贫困县,搞出‘补偿+就业+入股’的产业模式,带动两千多农户脱贫,靠的不是冲在前面当‘包工头’,而是把副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己抓政策、筹资源,这才是当‘班长’的料。”
董建军愣了愣,放下手中的钢笔,身体微微前倾:“振邦书记,这里面是不是还有别的门道?我听说副处级干部跨省调任,尤其是从经济发达省份调到咱们这边,手续格外复杂,没有上面点头,根本办不成。”
高伟也坐直了身体,指尖在文件夹上轻轻敲着——当初接到李泽岚的调任通知时,他就觉得反常。一个县级市的县长,跨越大半个中国调到本市任县委书记,这在近十年的干部任免记录里都极为罕见,背后必然有不一般的考量。
“省里确实给了建议,但最终拍板让他去张北,是我的意思。”赵振邦指尖在《张北县“三年大变样”工作方案》上轻轻点了点,“你们想,一个副处级干部,能实现跨省调任,而且是从珠三角调到冀北,没有上面的明确意向,根本不可能。这说明什么?李泽岚是被上面重点培养的‘苗子’,张北就是给他的‘试炼场’——考验的不是他会不会种蔬菜、养羊,而是能不能统筹全局、带好班子、对接资源。”
董建军眉头微挑:“您是说,他有硬背景?”
“背景是有,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能扛事。”赵振邦摆了摆手,语气严肃了几分,“我托人打听了,李泽岚的岳父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苏明远。老苏在部委深耕二十多年,现在一手抓着县域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审批,是实打实的实权派。但这人有个特点,一辈子爱惜羽毛,从不在私下为亲属递一句话、打一个招呼。李泽岚能在阳山做出成绩,靠的是自己跑政策、找资金,没沾过老苏半点光。”
高伟忽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道:“我也听部里的老领导提过苏明远,说他虽然不帮亲属走后门,但只要是符合政策的项目,他都会格外关注。张北要是报农业产业化项目,只要材料扎实,苏主任那边肯定会认真审核,这可比托关系、找门路管用多了——这层关系,就是张北最大的‘隐形资源’。”
赵振邦抬眼看向他,微微点头:“你说到点子上了。张北是咱们市的农业‘压舱石’,但这些年一直没发展起来,缺的就是国家级项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有苏明远这层关系在,咱们按正规流程申报的项目,能更顺畅地进入发改委的审核视野,甚至能提前摸到政策风向。比如今年发改委要推的‘国家级农产品优势区’,张北的供京蔬菜就很符合条件,只要李泽岚能把材料做扎实,申报成功的概率比其他县高得多。”
董建军恍然大悟:“原来您是想让他当‘幕后指挥’——让陈明他们在前面干具体事,他在后面抓方向、筹资源,既锻炼了统筹能力,又能借苏主任这层关系为咱们市争取国家级资源。这步棋,走得真是长远。”
“张北的问题,不是缺干活的人,是缺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能对接上层资源的人。”赵振邦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窗外——办公楼前的梧桐树已经染上秋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陈明是个好县长,懂农业、接地气,但他的短板是眼界和资源。李泽岚正好能补上这个缺口:他在广东待过,见过规模化农业怎么搞;有苏明远这层关系,能对接国家级政策;更重要的是,他懂怎么带班子,不会跟下属抢功,能让陈明他们放开手脚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