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并肩往里走时,高伟感慨道:“你在阳山搞的‘补偿+就业+入股’模式,我们市里上个月还专门组织县委书记、县长们学习过。赵书记看完你的工作汇报,当场就说‘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办法’。张北是咱们市的农业大县,这些年发展一直没跟上,‘三年大变样’的担子压得重,赵书记常说,就缺你这样接地气、能干事的年轻干部来挑大梁。”
“高部长过奖了。”李泽岚笑了笑,语气诚恳,“阳山的那些经验,都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有对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到了张北,情况不一样,我还得向市里领导、张北的老同志多学习,不能照搬老经验。”
高伟赞许地点点头,眼睛里闪过一丝欣赏——他见多了年轻干部提拔后的浮躁,像李泽岚这样不骄不躁、踏实谦逊的,确实难得。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真诚的笑容:“你这态度就好,不骄不躁,能沉下心。赵书记就喜欢这样的干部。”
走进市委办公大楼,楼道里安静得只能听到两人的脚步声。高伟边走边介绍:“赵书记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对农村工作特别熟悉,等会儿你跟他汇报思路,不用讲太多官话,就说实在的,他最听不得虚的。董市长是实干派,抓经济和项目是一把好手,你要是在引进企业、争取资金上有困难,跟他说,他肯定帮你想办法。”
李泽岚一一记在心里,这些细节,都是他接下来开展工作的“底气”。
推开赵振邦书记办公室的门时,他正站在窗前看一份文件。
市委书记·赵振邦
赵振邦今年五十四岁,头发已经有些花白,尤其是两鬓,白得格外明显,但他没有染黑,就那样自然地梳着,反而透着一种沉稳厚重的气质。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不是什么名牌,面料看起来是普通的纯棉材质,袖口磨得有些发亮,显然已经穿了好几年。他个子很高,大概一米八左右,身形微胖,但站得很直,背没有丝毫佝偻,透着一股久经考验的干部风骨。
他的脸庞是典型的北方人长相,颧骨略高,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那是长期下基层晒出来的。眉毛粗而黑,像两把刷子,眼睛很大,眼神深邃,看人时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温和,仿佛能看穿人的心思。鼻梁高挺,嘴唇厚实,下巴上留着一点短胡茬,没来得及刮,显得有些沧桑,却更添了几分亲和力。
听到开门声,他转过身,看到李泽岚,眼睛一亮,原本略带严肃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快步走上前握住李泽岚的手——他的手掌宽大而粗糙,掌心有厚厚的老茧,那是早年在农村劳动、后来下基层调研留下的痕迹,握起来格外有力:“泽岚来了,快坐!”
“赵书记,您好。”李泽岚恭敬地问好,被他握着手,能感受到一种长辈般的温暖。
“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阳山的经验做得扎实,年轻有为啊!”赵振邦笑着松开手,指了指沙发,“坐,快坐!高伟,你也坐。刚才高伟说在门口有点小插曲,没影响你心情吧?”
“赵书记,您太客气了,一点小事,不算什么。”李泽岚在沙发上坐下,接过赵振邦递来的茶杯,杯壁温热,里面泡着几片茶叶,清香扑鼻。
“那就好。”赵振邦在他对面坐下,拿起桌上的烟盒,又放下了——他的手指关节有些粗大,指甲修剪得很短,干干净净的,“我不抽烟,咱们就喝茶聊天。这次找你过来,一是想跟你见个面,认识一下;二是想听听你对张北‘三年大变样’的想法。张北的情况,高伟应该跟你聊过一些,你先说说你的思路。”
“好的,赵书记。”李泽岚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认真起来,“这几天我翻了张北的县志、近五年的经济报告,也托人跟之前在张北工作过的同志聊了聊,发现张北的核心问题就两个:一是产业没做透,二是基础没跟上。所以我初步打算围绕‘强产业、优基础、转作风’三个核心推进改革。”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阐述道:“首先是强产业。张北的玉米、马铃薯品质好,坝上的羊肉是地理标志产品,可现在大多是卖原料,附加值太低。我想重点引进两家农业龙头企业:一家做玉米深加工,开发淀粉、糖浆、饲料;另一家做马铃薯深加工,搞薯片、粉条,再建个冷链仓储库,错峰上市。同时,整合现有的养羊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统一品种、技术和销路,让农户抱团赚钱。”
赵振邦听得很认真,眉头微微蹙着,时不时点头,眼睛里闪过一丝赞许。等李泽岚说完,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张家口市的区域规划图,铺在茶几上——他的动作很轻柔,怕把地图折坏,看得出来是个细心的人。手指在张北县与市区连接的位置划了划,指甲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着:“你说的这个思路,跟市里的规划不谋而合。我们正在制定‘坝上交通升级计划’,打算明年年初修一条从市区到张北的快速路,双向四车道,半小时就能到。这条路修通了,张北的农产品既能快速运到市区,还能对接京藏高速,销往北京、天津,到时候引进企业就有底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