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好了!”李泽岚眼睛一亮,“张北现在最头疼的就是运输问题,农产品运不出去、运得慢,企业都不愿意来。有了这条快速路,不仅能解决运输难题,还能带动沿线的乡镇发展,真是一举两得。”
“市里会全力支持你。”赵振邦语气坚定,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专项资金优先向张北倾斜,明年的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给张北多留三成;招商方面,市里的招商局会帮你筛选合适的农业龙头企业,有合适的就带你去对接;还有‘张北马铃薯’‘坝上羊肉’的品牌推广,市里也会帮你申请专项资金,把名气打出去。”
“谢谢赵书记,有了市里的支持,我们推进改革就更有信心了。”李泽岚诚恳地说。
“不用谢,这是市里应该做的。”赵振邦笑了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显得格外温和,“不过有句话要提醒你,张北的班子里,有几位老同志是本地成长起来的,经验丰富,对张北的情况也熟悉,但思想可能有些保守。你推进改革时,要多跟他们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别搞‘一刀切’。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市里是你坚强的后盾。”
“我记住了,赵书记。”李泽岚郑重地点头。
从赵振邦办公室出来,高伟陪着李泽岚去了市长董建军的办公室。董建军的办公室比赵振邦的更简洁,墙上挂着一幅“实干兴邦”的书法作品,书桌上堆着厚厚的项目资料,最上面放着一张张北县的产业分布图,上面画满了红色的圈和线。
市长·董建军
董建军今年五十岁,比赵振邦小四岁,身形却显得更硬朗。他个子大概一米七五左右,身材匀称,没有一丝赘肉,一看就是常年坚持锻炼的人。他穿着一件灰色的纯棉衬衫,没有系领带,领口的两颗扣子敞开着,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小臂上能看到清晰的肌肉线条,透着一股活力。
他的脸庞是方形脸,肤色黝黑,那是常年在项目工地晒出来的。眉毛浓黑而整齐,像用墨画上去的一样,眼睛不大,却很有神,眼神锐利,透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鼻梁挺直,嘴唇紧闭时线条有些刚毅,说话时语速很快,却条理清晰,没有半句废话。他的头发很短,是板寸,显得干净利落,额前的头发有些稀疏,却丝毫不影响他的精神头。
听到开门声,他从资料里抬起头,看到李泽岚,放下手里的笔,站起身,脸上没有太多笑容,却透着一种真诚的热情:“泽岚同志,坐!”
他的声音洪亮,像洪钟一样,带着北方人的豪爽。李泽岚坐下后,他直接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递了过去——他的动作很快,却很稳,看得出来是个做事果断的人:“我不多说客套话,你既然来张北当书记,肯定是想干实事的。张北要搞‘三年大变样’,需要市里帮什么忙,尽管开口,别跟我客气。”
“董市长,谢谢您。”李泽岚坐下后,直接说明来意,“我这次来,主要是想跟您对接下产业扶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事。”
“正好,我给你准备了这个。”董建军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李泽岚,“这是市里针对‘三年大变样’制定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里面写得很清楚:农业深加工企业落户张北,前三年税收减免50%,用地按成本价供应,还有贷款贴息。你拿去看看,张北能用的,尽管用,不用跟市里客气。”
李泽岚翻看着文件,心里暖暖的——这些政策,正是他引进企业最需要的“敲门砖”。他抬起头,感激地说:“董市长,太感谢您了!有这些政策,我们跟企业谈判就有底气了。”
“光有政策还不够,服务得跟上。”董建军说,他说话时眼睛盯着李泽岚,眼神坚定,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已经跟市发改委、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的局长们打过招呼了,张北引进企业,市里全程帮办手续,从立项到投产,最多跑一次。另外,你提到的灌溉渠修复工程,我已经让市水利局派了三位专家去张北,下周一就能到,帮你规划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民生保障方面,市里明年会加大对张北的教育和医疗投入,新建两所乡镇卫生院,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改革不能只搞产业,还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支持你。”
“您说得太对了。”李泽岚深有感触,“在阳山时,我们就是一边搞产业,一边改善民生,老百姓看到了变化,才愿意跟着我们干。到了张北,我也会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从产业扶持到项目推进,再到民生保障,董建军把市里能提供的支持都一一列明,还给他提了不少具体的建议,比如“引进企业时要注重环保,不能牺牲环境换发展”“合作社要坚持农户自愿加入,不能搞行政命令”“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全程公开透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