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苏晴不是没想过。上次在青石乡,她住的宿舍冬天没有暖气,晚上要盖两床被子才能睡着;下乡采访时,遇到下雨天,土路泥泞不堪,她的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李泽岚忙起来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在办公室泡方便面——这些她都看在眼里,却没觉得是“委屈”,反而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
“这些问题我都想过。”苏晴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我不怕吃苦,也愿意放弃京城的工作去乡镇生活。孩子的教育和医疗,以后可以想办法解决,现在国家不是在推进乡村振兴吗?青石乡的条件会越来越好的。”
苏振邦看着女儿倔强的样子,心里又气又急。他不是不认可李泽岚的能力,相反,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是个好苗子。但他更清楚,苏家的身份特殊,女儿要是嫁给一个乡镇干部,肯定会引起很多议论,甚至可能影响到李泽岚的仕途——有人会说李泽岚“攀高枝”,有人会说苏家“利用权势为女婿铺路”,这些都不是他想看到的。
“你先别这么冲动。”苏振邦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雪景,“我给你个建议,先别着急确定关系,再观察一段时间。你可以继续去青石乡采访,但要保持距离,客观报道。等过个一年半载,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这么想,他是不是还这么踏实。到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苏晴知道父亲的脾气,他决定的事很难改变,现在能让他松口“观察一段时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她点了点头:“好,我听您的。但我希望您也能客观看待李泽岚,不要因为他的出身就否定他。”
“我会的。”苏振邦转过身,目光落在女儿身上,“只要他真的有能力、人品好,能让你幸福,我不会反对。但我必须提醒你,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你得考虑清楚所有后果。”
晚饭时,气氛比刚才缓和了些。苏振邦没再提李泽岚的事,反而跟苏晴聊起了青石乡的种薯产业,问她“脱毒种薯的产量比普通种薯高多少”“老乡们的收入增加了多少”。苏晴一一回答,还拿出手机里拍的种薯田照片给父亲看,说起老乡们丰收时的笑容,眼里满是骄傲。
苏振邦看着照片里金黄的土豆堆,又看了看女儿明亮的眼睛,心里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女儿是真的喜欢上了那个叫李泽岚的年轻人,也真的喜欢上了青石乡的土地。或许,他应该试着放下偏见,给他们一个机会——毕竟,幸福的标准从来不是“门当户对”,而是两个人是否愿意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
晚上,苏晴躺在房间里,给李泽岚发了条短信:“今天回北京了,爸妈问我为什么总去青石乡,我跟他们说那里的变化大,有报道价值。明年春天种薯下种时,我再去看你,到时候你要教我怎么选种薯哦。”
没过多久,李泽岚就回了短信:“好啊,等你来了,我带你去种薯田,还让王大娘给你做她最拿手的土豆饼。对了,我跟赵书记商量好了,明年春天要扩大种薯种植面积,省农科院的专家也答应来指导,到时候咱们一起听专家讲课。”
苏晴看着短信,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未来的路可能会很难走,有父亲的反对,有生活习惯的差异,但只要李泽岚还在青石乡踏实干事,还在为老乡们谋福利,她就愿意坚持下去——就像青石乡的春天,不管冬天有多冷,只要熬过了寒冬,就会迎来满田的嫩绿和希望。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