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的青萍镇,被稻谷的香气裹得满满当当——水稻田已全然金黄,稻穗沉得把稻秆压成了弧线,风一吹,稻穗摩擦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诉说丰收的喜悦。此前小麦、玉米已顺利入囤,如今全镇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千亩稻田上,各分堂的秋收支援队伍也再次集结,等着开启水稻联动收割的序幕。
这日清晨,林惊尘带着民生堂成员,在水稻田旁的高台上竖起“稻熟开镰”的木牌,木牌旁摆着提前拟定的“水稻联动收割方案”。台下,苏州府的二十名水稻收割能手扛着特制稻镰站在最前排,他们常年与水稻打交道,熟稔“快割、稳放、少掉粒”的技巧;定远镇的乡亲们推着带格挡的木板车,负责把割好的稻捆运到晒粮场,避免运输时稻穗碰撞掉粒;风沙镇和黄土镇的代表则守在晒粮场,调试改良后的打谷机——这次特意给打谷机加了“稻穗梳理齿”,能减少稻穗缠绕,脱粒更干净。
“乡亲们,分堂的兄弟们!水稻收割比小麦更讲究‘轻’和‘准’,稻穗脆、粒易掉,割的时候要轻握稻秆,稻镰贴地面斜割,别碰断稻穗;运的时候要把稻捆竖放在木板车上,用绳子轻轻固定;脱粒时要控制打谷机速度,别太快,避免把稻壳打碎。”林惊尘指着水稻田,又看向苏州府的收割能手,“这次水稻收割,就请苏州府的兄弟们牵头,教大家收割技巧,咱们按‘收割—运输—脱粒—晾晒’四步联动,争取七日收完所有水稻,颗粒归仓!”
“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苏州府的收割能手率先应诺,随后带着队伍走进水稻田。他弯腰握住一丛水稻,稻镰轻轻一扬,“唰”地一声,稻秆便整齐断裂,稻穗完好无损地握在手里,随后他把水稻整齐地铺在田埂上,每铺五丛就压上一根稻秆,防止被风吹散。“大家跟我学,握稻秆别太靠上,离稻穗三寸就行,割完后按‘五丛一摞’摆放,方便后续捆扎。”
青萍镇的乡亲们和其他分堂的代表立刻跟着学,起初有人割得太深,把稻根也带了出来,有人割得太浅,漏了半截稻秆,苏州府的能手就挨个纠正:“兄弟,稻镰再抬一点,贴着稻秆基部割就行;你这握得太靠上了,稻穗容易掉,往下挪一寸。”
阿青也跟着走进稻田,他力气小,就负责把割好的水稻捆成小捆。他学着苏州府乡亲的样子,用稻秆当绳子,绕着稻捆缠两圈,打个“稻穗结”——这种结既扎得紧,又不会勒伤稻穗。“惊尘哥,你看我捆的!”阿青举起刚捆好的稻捆,兴奋地喊。林惊尘走过去一看,稻捆整齐紧实,稻穗完好,笑着点头:“真棒!比去年进步太多了,以后能单独负责捆稻了。”
田埂上,苏慕言带着侠客们和定远镇的乡亲,推着木板车来回穿梭,把田埂上的稻捆装上车。“大家装的时候,把稻穗朝同一个方向,别互相挤压,每车装十五捆就行,多了容易掉粒。”苏慕言一边指挥装货,一边帮着扶稻捆,遇到路面有泥坑,就先铺上碎石,再让木板车通过,确保稻捆稳稳当当运到晒粮场。
晒粮场上,风沙镇和黄土镇的代表已把打谷机调试完毕。风沙镇的代表把一捆水稻放进打谷机,随着机器运转,稻穗被梳理齿理顺,金黄的稻谷顺着出口落在布袋里,稻秆则从另一侧排出,几乎没有散落的稻谷。“这‘稻穗梳理齿’太管用了!去年脱水稻,每袋都要筛出半袋碎稻壳和散粒,今年几乎不用筛,省了不少劲!”黄土镇的代表拿起布袋里的稻谷,颗粒饱满,没有碎壳,兴奋地说。
柳轻烟则带着学徒,在晒粮场旁的医棚里准备“秋收护腰汤”。瓦罐里,杜仲、枸杞、红枣慢慢熬出醇厚的味道,她还特意加了些山药,既能补气血,又能缓解腰酸背痛。“水稻收割要弯腰久站,容易腰酸背痛,大家歇的时候就来喝碗汤,暖暖腰;我还准备了护腰布,大家收割前绑上,能减轻腰部压力。”
柳轻烟提着汤桶,沿着田埂给收割的乡亲们送汤,阿青则跟在后面,给每个人递护腰布,还叮嘱道:“大哥们绑护腰布的时候,别绑太紧,留一寸空隙,不然会勒得慌;要是腰酸了,就别硬撑,来歇会儿再干。”
一名乡亲弯腰收割太久,直起身时腰都僵了,阿青赶紧扶他到医棚旁坐下,递过一碗护腰汤,又帮他按揉腰部:“大哥,你先喝汤,我帮你按按,过一会儿就舒服了。”乡亲喝着热汤,感受着腰部的按揉,感动地说:“小先生真是贴心,比自家孩子还疼人!”
接下来的六日,水稻联动收割顺利推进——千亩稻田全部收割完毕,稻捆按时运到晒粮场,脱粒后的稻谷被均匀铺在竹席上晾晒,晒粮场上金灿灿的一片,格外耀眼;脱粒后的稻秆被编成草绳,堆成整齐的草垛,一部分用来喂牛,一部分用来铺在粮囤底部防潮,一点都不浪费。
九月末,水稻终于晒干入囤。粮库里,小麦、玉米、水稻按种类整齐码放,木架上挂满了标注着“25年秋收”的粮袋,粮库角落的艾草和生石灰定期更换,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的清香。林惊尘带着各分堂的代表,在粮库旁召开“秋收总结与冬藏联动会”,地上铺着油纸,上面摊着今年的秋收产量表和冬藏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剑起万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剑起万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