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夏末,炽热的气息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将安庆城严严实实地笼罩其中。空气仿佛被凝固,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滚烫的温度,让人喘不过气来。此起彼伏的蝉鸣,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汹涌而出,宛如一张细密而喧嚣的声网,将整座城市层层裹挟。
每一声蝉鸣,都像是夏日热烈的鼓点,急促而又强烈地敲打着人们的心弦,在这燥热的氛围中,更添了几分烦躁与不安。
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倾泻而下,如同金色的利箭,穿透了层层叠叠的梧桐叶。那些梧桐叶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翠绿而又明亮的光泽,仿佛是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翡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阳光穿透树叶的缝隙,在东围墙卫生防役站医院那略显粗糙的水泥地上,投下了一片片破碎斑驳的光影。这些光影,宛如无数面被打碎的镜子,散落在地面上,相互交织、重叠,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这平凡的场景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在红星街小学,我们的学习生活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里,我们不仅要埋头于文化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汲取智慧的养分;还要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其中,去二里半农场参加学农劳动,是我们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
每当踏上那片充满希望的农场土地,同学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田野间自由穿梭,感受着泥土的芬芳,体验着劳动的快乐。
然而,命运却在我这里设下了一道小小的障碍。由于我右腿的残疾,行动不便,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班主任汪老师深知我的困难,怀着关切与理解,免除了我去农场学农劳动的任务。
虽然心中难免有些失落,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农场的趣事,我只能默默羡慕,但我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份关怀让我在失落之余,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得仿佛要把大地烤化的傍晚,暑假的惬意时光正缓缓流淌。太阳虽然已经西斜,但依然散发着炽热的余晖,仿佛要将最后的热量全部释放出来。
我们一家早早地来到防修路375号马路前的一片空地上,这片空地是我们夏日纳凉的“老根据地”。
我们拿着水桶,将从长江里取出的江水均匀地浇洒在地面上。随着水珠的落下,地面上升腾起一股股温热的水汽,仿佛是大地在轻轻呼吸,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而又湿润的气息。
待到热气渐渐蒸发,大院里的几户人家便像约好了似的,纷纷抬出各自的竹凉床、木板床、折叠帆布床,整齐地摆放在空地上。
竹凉床散发着淡淡的竹香,木板床虽然简陋,但却结实耐用,折叠帆布床则方便携带,这些不同的床铺,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夏日纳凉图,大家开始了惬意的纳凉时光。
此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路上的行人并不多,街道显得格外宁静。大院里的人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容,愉快地聊着天。话题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无所不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是一曲和谐的乐章。王婶讲述着自家孩子的趣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李叔谈论着时事新闻,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讨论。在这温馨的氛围中,一天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突然,一阵清脆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只见班上两名女生,像两只欢快的小鹿,在傍晚的余晖中轻盈地跑到了我家。她们的脸颊微微泛红,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
她们的手中,紧紧握着10斤领山芋的票,脸上带着真诚而又温暖的笑容。原来,这是汪老师特意吩咐的,要让我也和班级里的同学们一样,享受大家丰硕的劳动成果。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激动与感激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我只是紧紧地接过山芋票,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无声的泪水。
那晚,我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被一层浓浓的爱心所包围。这种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是我从未有过的。它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心中的阴霾,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我躺在凉床上,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心中充满了幸福,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格外美好。
在当晚的纳凉时光里,大院里的沈家叔叔成了大家瞩目的焦点。他特别会讲笑话和故事,那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每当他开口,大家都会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眼睛紧紧地盯着他,耳朵竖得直直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那上海普通话偶尔夹杂着阿拉方言,让我们感到风趣,他讲起幽默的笑话时,那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而当他讲述富有哲理的故事时,又让我们在欢笑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思维也随之开阔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轮渡上的逆流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轮渡上的逆流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