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声渐渐平息,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等待他的圣裁。
陈衍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而决断:
“诸卿所议,皆有道理。技术外流,确如悬于我头顶之利剑,不可不防。然,因惧怕对手学会走路,我便要自断双腿吗?荒谬!”
他站起身,走下丹陛,声音提高:
“第一,技术必须继续发展!而且要更快、更好!工械司研发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朕要的是,即便敌人拿到了我们昨天的技术,我们明天已经有了更新的技术!永远让他们跟在后面吃土!这才是根本之道!”
“第二,”他看向兵部和独孤信,“军事核心技术,必须严加管控。成立‘军器监’,独立于工部,选址隐秘,工匠及家眷集中居住,出入受严格监控。所有军用图纸,分拆管理,关键工序由不同匠组完成。泄密者,及其直接上官,立斩不赦,绝不姑息!”
“第三,民用技术,如农具、水利器械,可在严格监管下,继续通过榷场有限出口,换取我急需之物资。但要列出禁止出口清单,尤其是可能转为军用的材料、工具等。户部、工部联合制定细则,加强边境稽查力度。”
“第四,”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崔浩,“启动反制。派出精干细作,不仅要探查对方技术进展,亦可……主动向魏、宋输出一些我们‘精心准备’的技术,比如看似高效却耗粮极多的粮种,或有设计缺陷、易于损坏的器械图样,扰乱其视线,浪费其国力。”
“最后,”陈衍的声音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冷静,“要让我大秦的工匠,过上比在魏、在宋好十倍、百倍的日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俸禄、尊重甚至爵位!让天下最好的工匠之心,向往长安,而非平城、建康!人才,才是最重要的技术!”
皇帝的一席话,如同拨云见日,为争论定下了基调。不再是简单的“封锁”或“开放”,而是一套组合拳:持续创新、严格军管、民用疏导、主动反制、人心争夺。
朝臣们细细品味,无不折服。这才是雄主之道,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利弊,着眼于长远的大势博弈。
退朝后,陈衍独自站在宫墙之上,望着远方。
技术扩散带来了烦恼,但也催生了新的挑战与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悄然开始。他深知,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疆场上的铁血拼杀,更是隐藏在工匠工坊、图纸线条之间的无声较量。
他的帝国,必须在这条路上,永远奔跑在前。
喜欢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