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集市从未如此拥挤过。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满戈壁,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旅已经聚集在城中心的广场上。驼铃叮当,马蹄嘚嘚,各种语言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但今天,人们不是为了交易而来,而是为了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王镇恶与李暠并肩而立。台下,北秦官吏正在向人群分发用汉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书写的告示。
“要开始了!”人群中响起一阵骚动。
王镇恶上前一步,环视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声音洪亮如钟:“大秦皇帝有旨:自即日起,丝路南道全面畅通!过往商旅,税赋减半!敦煌市场,三年免税!”
话音未落,通译们用各种语言高声重复这段话。刹那间,广场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不同民族的商人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喜悦——汉人拱手作揖,胡人抚胸躬身,甚至有人激动地跪地叩谢。
一个满脸风霜的粟特老商人热泪盈眶,用生硬的汉语对身边人说:“二十年了!我终于等到了这条路再次畅通的一天!”
王镇恶抬手示意安静,继续宣布:“为确保商路安全,大秦将在沿途设立三十六个驿站,驻军保护!同时发行通行符节,一符通关,再无层层盘剥!”
这个消息比减税更让人振奋。丝路商旅最怕的不是税赋,而是盗匪和地方官吏的层层勒索。往往货物还没走到一半,利润就被盘剥殆尽。
李暠看着台下欢呼的人群,心情复杂。这些措施他曾经也想实施,但西凉国力有限,根本无法保障整条商路的安全。北秦却能做到,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接下来的一个月,敦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市场扩大了整整三倍,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来自西域的玉石、香料,甚至来自更远地方的特产,都汇聚于此。北秦工兵营扩建了仓库、货栈,还修建了专门的驼马市场。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设立的“互市监”,负责管理市场交易、解决纠纷。让商人们惊讶的是,这里的官吏不仅熟悉商业,还会多种语言,处理纠纷公正迅速。
这天,一队来自波斯的商队与当地商人发生争执,双方语言不通,眼看就要动手。互市监的官员及时赶到,一位年轻官员竟用流利的波斯语与对方交流,很快化解了误会。
“想不到北秦还有这样的人才!”围观的商人纷纷赞叹。
那位年轻官员谦虚一笑:“我是西凉人,曾在太学学习波斯语。如今不过是人尽其才罢了。”
这话传开後,更多西凉文人开始主动学习北秦律法、语言,希望能在新政权中获得一席之地。
玉门关外,变化更加明显。
曾经的关隘如今焕然一新。城墙加固了,烽火台增高了,关内还设立了大型货栈和客栈。最重要的是,关防检查变得高效规范,不再有随意扣留货物、勒索钱财的情况。
关令赵淳是留任的西凉官员,他亲身感受着这种变化。以前,守关将士薪饷微薄,不得不靠盘剥商旅弥补;现在北秦不仅提高了饷银,还实行严格的监察制度,杜绝了腐败。
“知道为什么北秦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吗?”赵淳对下属说,“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这套制度,而我们没有。”
更让商旅们安心的是,北秦骑兵开始在商路巡逻。这些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对地形熟悉得令人惊讶。几股长期骚扰商路的马匪很快被清剿干净。
一个月后,第一支全程受北秦保护的大型商队从于阗抵达敦煌。队主是一位精明的粟特人,名叫安诺。
在欢迎宴会上,安诺兴奋地讲述旅途见闻:“沿途驿站设施齐全,驻军友善。最神奇的是,我们持有的北秦通行符节,在所有关卡畅通无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他拿出一个精致的铜符:“看,这上面刻着商队信息,还有防伪标记。关卡官吏只需查验符节,不再开箱检查,省去了太多麻烦!”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商界,更多观望中的商队开始行动。丝路南道真正恢复了生机。
敦煌的经济复苏带动了整个西凉地区。农民开始种植更多经济作物,工匠们学习新技术制作商品,就连寺院也开放部分区域供商旅住宿,收取香火钱。
在这片繁荣景象中,崔延之却没有那么乐观。他注意到北秦在大力发展商贸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加强控制。
新设立的学校教授汉文和北秦律法;所有交易必须使用北秦发行的货币;商队需要详细登记货物种类和数量...
“看似自由,实则掌控。”崔延之在日记中写道,“北秦的智慧在于,他们用利益换取控制,让人心甘情愿地被约束。”
果然,三个月后,当大多数商人已经习惯新秩序时,北秦颁布了《商路管理细则》。细则规定了商品质量标准、交易规则、纠纷处理程序等,将商贸活动纳入规范化管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