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光复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波澜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最终狠狠拍打在关中平原那两扇最为坚固的门户之上——武关与潼关。
后秦政权虽失洛阳,元气大伤,但并未彻底崩溃。姚泓在长安仓促即位,试图整合内部力量,做最后的挣扎。他深知,欲保关中这最后立足之地,必须死死守住东、南两处天险:潼关与武关。只要此二关不破,北府军纵有百万之众,也难以踏入八百里秦川半步。于是,后秦残存的精锐被紧急调往二关,粮秣军械优先供给,摆出了一副凭险死守、困兽犹斗的架势。
刘裕岂能不知二关之重?洛阳稍定,他便立刻兵分两路,如同一把铁钳,狠狠咬向关中的大门。
南路:血染武关道
南路由大将沈田子、傅弘之率领,以精兵步骑混合,出洛阳,沿丹水河谷向西南方向挺进,直扑武关。此路偏师肩负着牵制、甚至突破武关,从侧翼威胁长安,分散潼关压力的重任。
武关并非如潼关那般雄踞黄河之畔,而是扼守于秦岭险峻的峡谷之中。“武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两旁峭壁如削,道路狭窄,易守难攻。秦军早已据险设防,深沟高垒,滚木礌石堆积如山。
沈田子部一开始便尝尽了苦头。仰攻关城,秦军凭高临下,箭矢炮石如同暴雨倾泻,北府军伤亡惨重,进展极其缓慢。数次强攻,皆被击退,尸体几乎填满了关前的沟壑。
战报传回洛阳中军,刘裕眉头紧锁。强攻损失太大,且旷日持久。
“阿衍,武关山道狭窄,我军施展不开,你有何法可破此局?”刘裕召来陈衍。
陈衍对着武关地区的简陋地图沉思良久。山地攻坚战,大型器械难以运输和展开,必须要有针对性强的“特种”装备。
“大将军,山地仰攻,不利之处在于我之器械难及敌之高。需造可及远、可曲射,且便于山地拆解运输之器。”陈衍很快提出了方案:
改良轻型投石机: 传统投石机笨重难移。陈衍设计了一种更轻便、可快速拆解组装的单臂扭力投石机(类似西方早期的投石机,但结合中式设计)。关键部件采用标准件,由骡马驮运或人力背负上山,在敌炮射程之外的安全地带组装。它们发射的石块或许不大,但精准度更高,专门用于轰击关墙上特定的垛口、弩炮位和指挥点。
重型弩炮: 将北府军原有的重型床弩进行轻量化和小型化改进,增加其仰射角度。同样采用可拆卸设计。这种弩炮发射的特制重型箭矢,如同寒鸦扑食,能越过部分障碍,打击关墙后的目标。
飞钩火箭与攀援索: 设计带倒钩的火箭,箭尾系有坚韧的绳索。集中射击关墙某处,火箭钉入墙缝或木桩,士卒便可借此攀援而上,虽风险极高,但可在局部形成突破点,配合正面佯攻。
这些器械部件被源源不断送往南路前线。沈田子得到这批“宝贝”,如获至宝。他立刻挑选军中身手矫健、善于山地行动的士卒,组成“奇兵营”,专门操作这些新式器械。
战斗模式立刻改变。
不再是人海战术的盲目冲锋。北府军先在远离关墙的安全区域,秘密组装起数十架“旋风炮”和“寒鸦弩”。选定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突然发难!
“放!”随着一声令下,磨盘大的石块呼啸着划出弧线,越过山峦,精准地砸向武关关墙!虽然无法立刻砸塌城墙,但足以摧毁女墙,将守城的秦军砸得血肉横飞,有效压制了对方的远程火力。
更让秦军胆寒的是那如同怪鸟嘶鸣般袭来的“寒鸦弩箭”。它们带着凄厉的呼啸,有的直接钉入城楼,箭杆尾部的火药包嗤嗤冒烟后轰然炸响,引发火灾和混乱;有的则深深嵌入关墙,为后续的攀爬者提供锚点。
沈田子趁势指挥主力再次发起猛攻。这一次,守军的抵抗因为受到远程火力的持续干扰和压制而变得散乱。同时,数支敢死队沿着火箭射出的绳索,如同猿猴般向上攀爬,虽然不少人中箭坠落,但仍有少数成功登城,与守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吸引了大量注意力。
正面、远程、奇袭,三管齐下。武关守军顾此失彼,军心摇动。血战数日,这座雄关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被北府军南路军艰难攻克!沈田子站在残破的关墙上,望着身后蜿蜒的血路和脚下堆积如山的双方尸体,心中对陈衍那些看似古怪的器械,充满了复杂的感激与敬畏。
东路:鏖兵潼关天险
相比于武关,潼关才是真正的硬骨头,是刘裕亲自指挥的主力进攻方向。
“畿内首险,三秦锁钥”。潼关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东面是陡峭的禁谷,城墙依山势而筑,雄奇险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秦名将姚绍率精兵在此严防死守,不仅关墙坚固,更在黄河上拉起铁索,设置木栅,阻止北府水军逼近。
刘裕大军屯于关东,望关兴叹。强攻无异于自杀。传统的云梯、冲车在如此险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