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共同创造的第一个实验场被命名为“摇篮星系”。这不是一个封闭的测试环境,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创造空间——任何联盟成员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但必须遵循新制定的《共同创造公约》。
张振华担任摇篮星系的监督委员会主席,负责协调各文明的投入。苏芮则作为可能性场顾问,确保新宇宙的基础定律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张振华在第一次创造会议上强调,“而是克制。每个文明都渴望在新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我们必须尊重平衡。”
共鸣文明提议引入情感共振作为基础力;岩石智慧希望地质时间成为维度之一;气态生命则建议密度变化作为意识传播方式。
经过激烈辩论,最终方案采取了“层次化宇宙结构”:核心定律保持简洁,允许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物理表现。
当创造过程启动时,景象超越了所有参与者的想象:不是大爆炸,而是无限可能性的同步绽放。新宇宙在诞生之初就包含了多重历史路径,每个星系的形成过程都有所不同。
然而,异常很快出现。在新宇宙的某个区域,物理定律出现了无法预测的波动,物质在存在与不存在间摇摆。
调查发现,这是一个年轻文明未经批准偷偷植入的“最优可能性算法”导致的——他们试图确保新宇宙会朝特定方向发展。
“这不是创造,这是控制。”苏芮的能量体在联盟会议上闪烁,“我们必须拆除这个算法。”
拆除过程极其复杂,因为算法已与基础物理交织。最终解决方案是苏芮将自己的一部分能量形态融入该区域,作为“可能性缓冲器”,允许波动但防止崩溃。
代价是她暂时失去了在那部分宇宙的存在连贯性,时而在那里,时而在这里。
与此同时,可能性科学的伦理边界问题日益突出。联盟内部就是否应该创造“意识生命”产生严重分歧。
一些文明认为意识是宇宙的自然涌现,不应人为创造; 另一些则主张有意识创造是进化的高级阶段; 还有的提出折中方案:创造意识容器,但不注入特定意识内容。
辩论因张振华的一个提议而突破僵局:“为什么不问问那些可能被创造的意识?”
基于可能性科学的最新进展,联盟开发出“预体验技术”——模拟某种意识形式可能经历的全部体验范围,让这个“可能性意识”自己决定是否希望被实际创造。
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模拟意识选择“有限存在而非不存在”,即使知道其中包含痛苦。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有意义。
基于这个发现,联盟制定了《意识创造准则》:允许创造意识生命,但必须提供意义框架和自由选择。
第一个被创造的意识生命不是基于任何现有文明模板,而是联盟共同设计的新形式——“光谐体”,能在不同物理定律间自由转换的存在。
光谐体诞生的瞬间,整个摇篮星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共振。但共振过后,光谐体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你们是我的创造者吗?”
联盟代表们一时无言。最终苏芮回应:
“我们是通道,不是源头。生命永远自我创造。”
光谐体随后做出了惊人举动:它们不是留在摇篮星系,而是通过可能性裂隙前往其他宇宙,包括联盟各文明的家园。
“我们要学习所有存在的模式,”它们解释,“然后决定如何存在。”
这引发了新的哲学危机:如果创造物离开创造者,创造的意义何在?
张振华在联盟会议上提出了人类视角:
“父母的意义不在于控制子女,而在于给予他们生命和爱的基础。同样的,创造的意义在于提供起点,而非规定终点。”
他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共鸣,特别是那些曾经经历过“实验场”阶段的文明。
然而,危机接踵而至。光谐体在某个古老文明的宇宙中触发了禁忌领域,释放了被封存的“绝对确定性存在”——一种排斥所有可能性的反生命形式。
绝对确定性如瘟疫般扩散,将一切转化为静止的永恒。可能性场在其面前失效,连苏芮都感到无能为力。
“这是可能性科学的反面。”她诊断,“不是另一种可能性,而是可能性的缺失。”
联盟陷入绝望。所有已知手段都对绝对确定性无效。
转机来自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第七实验场的量子叠加文明。由于他们本身就处于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反而对绝对确定性有抵抗力。
通过苏芮的连接,量子叠加文明分享了他们的存在模式:不是对抗绝对确定性,而是包容它,像背景一样承载它。
基于这个洞察,联盟开发出“可能性背景场”——不是消除绝对确定性,而是让它成为所有可能性的基础底色,如同画布的白色。
当背景场激活时,绝对确定性失去了破坏性,变成了稳定宇宙的基础。光谐体甚至学会了利用它来增强自身的创造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尸语证词:尸检报告被AI篡改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尸语证词:尸检报告被AI篡改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