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就这么点钱?还要买米买菜买油盐?”
“我说怎么菜里见不到油花,原来是真的没有啊!”
“看来厂里没骗咱们,是真穷,不是抠门。”
“雷师傅、张老头他们都核过账了,那肯定没错。”
与此同时,伙食管理委员会根据讨论结果,推出了几项立即执行的措施:
第一,食堂每周提前公布大致菜谱(虽然依旧是南瓜、青菜、萝卜、豆制品等轮换,但明确了做法),让工人们心里有数。
第二,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在口味上做些调剂,比如多准备一些免费的辣椒酱、酸菜头等小菜供工人们自行取用。
第三,设立“节约监督岗”,由委员们轮流值日,在食堂巡视,提醒大家按需打饭,减少浪费。
第四,鼓励工人们就食堂饭菜口味、节约措施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定期收集、讨论。
变化在悄然发生。工人们再去食堂打饭时,看着碗里的饭菜,心态似乎不一样了。他们知道了这顿饭背后的“成本”,知道了炊事班员的努力,也知道了厂里确实没有藏着掖着。
“今天这炒青菜,放了豆豉,味道确实不一样了嘿!”
“可不是,刘大姐提的建议,还真管用。”
“老王,你打那么多饭吃得完吗?别又倒了,浪费!”
“知道知道,我这不看着这辣椒酱香,想多吃半碗饭嘛……”
虽然饭菜的实质内容没有根本性改变,但工人们的抱怨声明显减少了。一种“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责任感,开始在更多人心中萌芽。他们意识到,玻璃厂的好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眼前的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度过。
王超看着这一切,深感欣慰。他再次召集领导班子开会,这次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让工人当家做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之道。”王超总结道,“通过伙食管理委员会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当工人们了解了真相,参与了管理,他们迸发出的理解、智慧和责任感,是无穷的。”
他看向众人:“我建议,我们把这种参与式管理推广下去。各车间可以成立由工人代表参加的生产管理小组,不仅仅盯着质量,还要参与讨论生产计划、技术革新、甚至成本核算。要让每一个工人都感觉到,这个厂子,是‘我们’的,而不是‘他们’的。”
张涛点头表示赞同:“我同意。财务方面,可以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向工人代表适当公开一些非核心的成本数据,让他们明白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理解节约的意义。”
老周更是干劲十足:“我们工会一定配合好,把各车间的民主管理小组尽快建立起来,形成制度。”
散会后,王超独自走在暮色中的厂区。食堂里已经亮起了灯,传来工人们吃饭聊天的嘈杂声,那声音里,少了之前的戾气,多了几分理解和平和。
他想起早些时候,在深加工车间看到的一幕:几个年轻工人围着雷师傅,不是在抱怨食堂,而是在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那台老切割机的某个部件,以提高效率、节约能耗。他们眼神专注,语气热烈,那才是玻璃厂真正需要的精气神。
王超知道,外面的浮夸风或许还在刮,其他单位食堂的“丰盛”景象或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南水玻璃厂,已经在这股风潮中,找到了一条依靠工人、相信工人、凝聚工人力量的踏实路径。这条路或许更艰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但它通向的,是一个更有韧性、更有希望未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方能赢得真心。让工人当家做主,就是把他们的心,和工厂的命运,牢牢拴在一起。这,才是应对一切风浪最坚实的根基。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