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厂兴我荣
领导班子会议的精神,像投入池塘的石子,在玻璃厂荡开了一圈圈涟漪。工会主席老周雷厉风行,当天下午就召集各车间工会小组长开了会,将厂里的决定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很快,班组会、车间学习在各个角落开展起来。
然而,王超在车间里巡视时,敏锐地察觉到,光靠“讲道理”似乎还不够。工人们听着,点着头,但眼神里的那种比较和失落,并未完全消散。尤其是在食堂打饭时,看着碗里依旧寡淡的菜色,难免还是会低声嘟囔几句。
“厂长,道理大家都懂,可这肚子里的馋虫,它不讲道理啊。”一次午饭后,年轻的小李半开玩笑地对王超说,话里透着几分真实的无奈。
王超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但心里却翻腾起来。他想起之前为了攻克百货大楼订单的技术难关,成立“设备革新小组”,雷师傅、张老头他们带着工友们,硬是用土办法、巧心思让老机器焕发了新生。那时候,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什么?因为那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解决它,每个人都有参与感,都有成就感。
“光是上面讲,下面听,终究隔了一层。”晚上,王超在办公室里对副厂长张涛和工会主席老周说道,“得让工人们真正‘当家做主’,不是一句空话,得让他们切身参与到厂里的管理中来,尤其是眼下这最难熬的‘吃饭’问题,让他们明白锅里的米有多少,柴有多贵,他们才会真正体谅,才会把厂子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张涛若有所思:“厂长的意思是,把食堂的管理,也像之前的‘设备革新小组’一样,让工人参与进来?”
“对!”王超肯定道,“不仅要参与,还要有实实在在的知情权、监督权,甚至一定的建议权。我们要成立一个‘伙食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车间选举产生,既有老师傅,也有年轻工人,定期查账、监督采购、参与制定菜谱,把食堂的‘家底’亮给全厂看。”
老周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好!让工人们自己去看、去算、去想办法,比咱们磨破嘴皮子都管用!我这就去组织选举!”
消息一出,各个车间都热闹起来。工人们没想到,厂里真要把食堂这块难啃的骨头交给大家一起来管。经过推举,很快,一个由七人组成的“伙食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成员包括德高望重的雷师傅、心细如发的张老头、年轻活跃的小李、来自制瓶车间的女工代表刘大姐,还有另外三位来自不同岗位、平时就热心公益的工人。
第一次伙食管理委员会会议,就在食堂旁边的小仓库里举行。王超、张涛和老周都列席了,但明确表示只是旁听,主角是七位工人委员。
王超让财务科把食堂近三个月的账目明细,以及上级拨付的粮食、副食、油脂的计划指标清单,全都搬到了会议上。当那一串串数字,尤其是那明显捉襟见肘的经费和严格按照人头定量、几乎没有浮动空间的物资计划表,摊开在各位工人委员面前时,大家都沉默了。
雷师傅戴着老花镜,手指一行行划过账本上的数字,眉头越皱越紧:“就这么点钱,这么些东西……要管全厂几百号人一天三顿……”他抬起头,看向食堂的周班长,“老周,你们……不容易啊。”
周师傅苦笑着摇摇头:“雷师傅,您是老工人,懂行。就这么些东西,既要让大家基本吃饱,又要尽量调剂口味,我们炊事班也是绞尽了脑汁。油不敢多放,肉星子见不着,不是我们舍不得,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张老头默默算了算,叹了口气:“这么一算,咱们厂食堂能做到现在这样,顿顿有菜有饭管饱,没让谁饿着,已经是在精打细算,勒紧裤腰带了。”
小李看着那可怜巴巴的油脂定量,咂咂嘴:“我以前光抱怨菜没油水,没想到……是真的没油啊!”
女工代表刘大姐心思细腻,指着账本上一处问:“周班长,这豆豉、辣椒干这些调味品的采购,能不能再省点?咱们赣南人家,家里做菜有时候就靠一把辣椒、一勺豆豉提味,这些东西用好了,说不定比多放油还出味道。”
周班长连连点头:“刘大姐这个提议好!我们回头就研究研究。”
会议上,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从核对账目到检查仓库里有限的存货,从讨论如何利用现有食材变换花样(比如把老南瓜一部分蒸、一部分煮汤、一部分和米一起焖成南瓜饭),到如何杜绝打饭时的浪费现象。他们真正站在了管理者的角度,开始为这点有限的家底精打细算。
会后,伙食管理委员会将第一次会议的情况,特别是账目和计划指标的核心数据,用工人们能听懂的大白话写成了一份“明白账”,张贴在了厂里的公告栏上。
工人们下班后,纷纷围拢过来看。当看到那白纸黑字写清楚的经费数额、每人每餐平均的粮食和油脂定量时,许多之前抱怨得最大声的人都哑口无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