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即将改称北平)克复的捷报,如同最盛大的献礼,为新生的大明帝国举行了最隆重的加冕仪式。消息传回京师应天,万民空巷,欢庆的浪潮持续了数日不息。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宣布大赦天下,并犒赏北伐将士。
朝会之后,朱元璋于武英殿单独召见了田娃(陈远)。
“诚意伯,”朱元璋的语气带着完成千古伟业后的激荡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大都已下,元廷北窜,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愿,总算是实现了!”他走到殿内那幅囊括了整个北方的巨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刚刚标注为“北平”的位置上。
“陛下圣武,将士用命,方有此不世之功。”田娃躬身道。他明白,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
“功是大家的,但往后的事,更是千头万绪。”朱元璋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田娃,“北平虽克,然残元势力犹存,扩廓帖木儿盘踞山西西北,窥伺边塞;辽东尚有纳哈出拥兵二十万;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也未归附。北疆防线如何构筑,以御胡骑卷土重来?新附之地的民生如何恢复?前元留下的烂摊子如何收拾?这些,都需尽快拿出章程。”
田娃知道,这是朱元璋从军事统帅向天下共主转变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治理难题。他沉吟片刻,条理清晰地奏对:
“陛下,当务之急,其一在于 稳固北疆 。徐达大将军已进驻北平,当令其趁胜肃清山西、陕西残敌,同时着手整顿边防。臣以为,可效仿秦汉,但需革新。当择要害之处,修筑、连接、加固关隘,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并屯驻重兵,且战且守,此为上策。臣已着手研究可用于边墙戍守的各类守城器械与预警烽燧系统。”
“其二在于 安抚新附 。北平乃至整个北方,久经战乱,民生凋敝。需立刻选派得力干吏,前往安抚,宣布废除元朝苛政,减免赋税,鼓励流民归乡,发放耕牛种子,恢复农桑。同时,需警惕残元细作与地方豪强勾结作乱,需军政配合,刚柔并济。”
“其三在于 制度革新 。前元制度,多有不合我中原国情之处。需尽快厘定新的田亩、户籍、赋役制度,使百姓安居,国库充盈。此事,当由李相国(李善长)主持,臣可在涉及工程、匠作、器械等相关领域,提供细则参考。”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田娃的思虑总是如此周全,既能着眼于宏观战略,又能落实到具体技术层面。“好!边防御敌、安抚地方之事,朕即刻下旨,命徐达、及即将派往北方的官员依此办理。至于制度革新,你与李善长、刘基(刘伯温,此时已可自然出场)等多加商议,拟出条陈来。”
他顿了顿,看着田娃,语气放缓了些:“田娃啊,这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往后,你这‘格物致知’的本事,要用在更多地方了。”
“臣,必竭尽驽钝,以报陛下知遇之恩。”田娃郑重应道。
退出武英殿,田娃心中已有规划。他回到工部衙署,立刻召集相关属官与大匠,开始着手两件大事:一是绘制北疆关键地段防御工事与烽燧系统的初步构想图;二是起草一份关于在新收复的北方地区,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以快速恢复民生的计划草案。
公务之余,他的私事也迎来了实质性的进展。韩家既已安顿下来,且双方心意渐明,按照礼数,田娃便请了与韩成相熟、且在朝中颇有清望的一位老翰林作为媒人,正式向韩家提亲。
韩成本就对田娃十分赏识,如今田娃贵为伯爵,简在帝心,却依旧谦逊有礼,对女儿林儿情意真挚,自然满口答应。纳采、问名、纳吉……一系列礼仪有序进行。因国事繁忙,且双方都非喜好奢华之辈,婚事定在三月之后,一切从简,却也郑重。
这一日,田娃难得有半日闲暇,与韩林儿在韩家后园的小亭中相见。此时两人名分已定,相处起来反而自然了许多。
“林儿,”田娃看着她细心为自己斟茶的身影,心中充满宁静的喜悦,“婚事从简,委屈你了。”
韩林儿抬起头,嫣然一笑,眼波流转:“伯爷以国事为重,何谈委屈。妾身……只望日后能为您分忧,打理好家事,让您无后顾之忧。”她言语温婉,却透着一股坚韧与理解。
田娃心中感动,握住她的手:“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待北方局势稍定,天下太平,我定陪你看看这大明的大好河山。”
两人相视而笑,乱世中萌发的情感,在新时代的朝阳下,终于即将修成正果。
而此时,北方的军报再次传来:徐达派遣常遇春、傅友德等将,率精锐骑兵,追击北逃的元顺帝残余,于锦州大破元军,缴获无数!元顺帝惶惶如丧家之犬,继续北逃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
捷报如同为田娃的婚事献上的又一份贺礼,也标志着大明帝国在北方确立了绝对的战略优势。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与挑战的洪武时代,正伴随着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强盛,缓缓铺陈开来。田娃知道,他作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的使命,才刚刚进入新的篇章。
喜欢我的发小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的发小是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