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号”那巨大的烟囱吐出黑烟,出现在江户湾蔚蓝色的天际线上,
距离从旧金山出发才十几天,快得惊人。
太平洋邮船公司,这个太平洋航线上的老牌霸主。
在“海洋号”这样的新式快船面前,根本不够看,
他们使用的是体型巨大、但技术老旧的明轮蒸汽船。这种船速度慢、燃料消耗大。
太平洋邮船公司的慢船,走完同样的路程,需要至少二十多天,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或者煤炭质量不佳的情况,花费一个月也是常有的事。
作为东西方航运公司的股东,卡洛也是做了很多功课,给陈九递交了一堆资料。
太平洋邮轮公司往往需要在檀香山补给,然后到横滨,途径上海,最后抵达香港,这也造就了几个港口的繁荣。
这条航线毫无疑问是此时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的航线之一。
其中最具价值的货物就是人,也是陈九此行的核心,打掉整个人口贩卖链条的每一个利益方,吃掉这条黄金水道最大的价值。
其次的丝绸、瓷器、茶叶,义兴贸易公司原就在做,旧金山也建立了东方珍宝行,生意比原先扩大了几倍,自买自销。
——————————————
横滨港的码头人声鼎沸。
这艘隶属于新兴的“东西方轮船公司”的钢铁巨轮,以其冠绝太平洋的航速和超乎想象的奢华,首航就上了多份报纸,成为远东航线上最引人瞩目的明星。
它这次抵港,吸引了很多好奇与贪婪的目光。
陈九站在头等舱的独立阳台上,感受着海风。
“阿九,这就是倭国?”
梁伯的声音有些沉闷,带着长途航行的疲惫,
“看着……倒也像那么回事。码头上的人,估摸着比卑诗那个维多利亚港还多。”
“不止是人多啊…..”
陈九的目光越过码头上那些穿着五花八门服饰的人群。
有身着传统和服、脚踩木屐的本地人,有西装革履、高鼻深目的西洋商人,还有那些同样留着长辫的清国劳工,最终落在了远处那片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上。
“您看那些房子,还有那些码头上的铁家伙。”
梁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横滨港已然是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巨大的蒸汽起重机矗立在码头边,铁轨在碎石铺就的地面上纵横交错,连接着一排排崭新的、由红砖与石头砌成的西式仓库和洋行。
而在这些“文明”的建筑背后,是那片依旧保留着江户时代风貌的、低矮而拥挤的日式町屋,新与旧,强与弱,以一种极不协调却又无比真实的方式,共存于这片刚刚被强行推开国门的土地上。
“开埠不过十六年,竟已是这般光景。”
陈九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就在他们交谈之时,船只缓缓靠岸。
几个穿着白星公司制服的英国军官走下舷梯,与前来迎接的日本官员和洋行买办们寒暄着。
陈九和梁伯一行人,则在一名华人领航员的带领下,混在那些同样是下来采买补给的三等舱乘客中,走下了船。
踏上横滨的土地,那种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所产生的气息,变得更加浓烈。
街道上,人力车夫光着黝黑的膀子,拉着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和西装革履的洋人,在泥土与碎石铺就的路上飞奔。
路边,传统的日式酒馆“居酒屋”的灯笼旁,就是一家挂着英文招牌的西式酒吧。
他们一行六七个人下船透气,也边走边看。
一群刚刚剪掉了发髻、还不太适应短发的青年,聚集在一家书店门口,不知道在吵什么。
叫了个人力车夫,那个光膀子的本地人恭敬非常,还用日语问好,见陈九毫无反应,又指使旁边的一个汉子过来拉车。
车夫是个三十出头的汉子,黝黑精瘦,脑后的辫子有些稀疏,一看便知是广东同乡。
他见陈九一行人气质不凡,谈吐间又是粤语,便分外殷勤。
“几位老板,是第一次来横滨?”车夫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着问。
陈九点了点头:“随便转转。你拉我们去这城里各处看看,尤其是洋人住的地方和咱们唐人街。”
“再叫几个同乡吧,我这六个人。”
“好嘞!”
车夫精神一振,呼朋唤友,紧接着将毛巾往肩上一搭,双腿发力,车子便平稳地跑了起来。
“咱们先去看洋人的地界,他们叫山手,都在高处,能看整个横滨港,风水好得很。”
车子一路向高处行去,道路也变得愈发平整宽阔。
路边的房屋不再是低矮的日式町屋,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带着宽阔阳台和玻璃窗的西式别墅,门前修剪着整齐的草坪,偶尔能看见金发碧眼的妇人带着孩子在花园里散步。
正如车夫所言,这里的日本警察对过往的西洋人无不躬身行礼,神态恭敬到了谄媚的地步。
车夫也不敢跑快了,怕挨警察骂,改成慢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九两金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九两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