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的马车行驶在开封至洛阳的驿道上,车轮碾过平整的石板路,发出平稳的“轱辘”声。他掀开车帘,目光掠过窗外的田野——正是春耕时节,连片的麦田里泛着新绿,几个穿着青色官服的身影在田埂间穿梭,时不时弯腰跟农夫说着什么,手里还比划着农具的使用方法。
“那是农技官吧?”尉迟恭对着身旁的随从问道。
随从点头应道:“回老爷,是朝廷派来的农技官,专门指导农户春耕播种,教他们怎么用化肥、怎么防病虫害。”
尉迟恭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阵欣慰。他想起十几年前,自己刚跟着程咬金、秦琼投奔辽国时,第一次在辽东见到农技官的场景——那会儿陛下还只是大辽可汗,却已经在辽东推行新农业,派农技官带着新式农具、新种子下田,手把手教农夫种地。当时他还纳闷,一个“蛮夷之国”,怎么比中原还重视种地?可现在看来,正是那些农技官,让大辽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
正想着,远处传来一阵朗朗读书声,顺着风飘进马车里。尉迟恭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村落里,一座青砖瓦房上挂着“辽民学堂”的木牌,孩子们的读书声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
“现在连乡村都有学堂了。”尉迟恭感慨道,“想当年在中原,除了京城的国子监、太学,基层乡村哪有什么国家办的学堂?普通百姓想读书,要么去私塾,要么就只能目不识丁。可在大辽,连村里的娃都能免费上学,还管午饭。”
随从也跟着说道:“是啊,陛下对教育和农技太重视了。现在大辽薪水最高的,除了老爷您这样立过战功的勋贵,就是学堂的教书先生和农技官了。听说一个乡村先生的月薪,比县城里的普通官员还高两成呢!”
这话勾起了尉迟恭的回忆。他记得陛下刚入主中原时,不少前隋的旧官还私下吐槽:“一个蛮夷政权,把教书先生和农技官的俸禄提这么高,比咱们这些正经官员还高,这合理吗?”可现在再看,那些旧官早就不吭声了——他们亲眼看到,随着教育的推广,大辽的百姓越来越识字,连士兵都能看懂兵书、计算弹道;随着农技的普及,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富庶,这些都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以前我还觉得,读书就是识几个字,种地就是下力气。”尉迟恭靠在马车座椅上,语气里满是感慨,“直到后来在战场上看到,咱们大辽的士兵,居然能用数学算炮弹的弹道——装多少弹药,能打多远,怎么才能命中目标,说得头头是道。我这大老粗听了都傻眼了,原来读书学科学,还能这么打仗!”
他想起去年跟西域部落的一场战役。当时对方的骑兵很凶猛,可大辽的炮兵却凭着精准的弹道计算,几轮炮击就打乱了对方的阵型。战后他问炮兵统领:“你们怎么打得这么准?”统领笑着说:“回将军,是学堂里教的数学知识,算准了距离、角度,就能打好炮弹。”那一刻,尉迟恭才算真正明白,陛下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办教育、养农技官——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投入,其实是在给大辽打根基。
马车继续前行,窗外的田野越来越开阔。尉迟恭看到,不少农户家里都挂着“耕读传家”的牌匾,有的农户在田里干活,孩子就在学堂里读书;有的农户跟着农技官学用蒸汽播种机,脸上满是好奇和期待。这一幕,让他想起了陛下常说的一句话:“教育是强国之基,农业是富国之本。”
“以前总觉得,打仗靠的是兵力、武器,现在才知道,国家强不强,要看百姓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读书识字。”尉迟恭轻声说道。他想起自己刚投奔大辽时,陛下还是个年轻的可汗,如今却已经带领大辽成为横跨中原、草原、东瀛、南洋的大国。这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陛下的远见——重视教育,让百姓有知识;重视农技,让百姓有饭吃。
夕阳西下,马车渐渐靠近洛阳城。远处的洛阳城墙在余晖中显得格外雄伟,城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一派繁荣景象。尉迟恭知道,自己回到朝廷后,又要开始忙碌的工作,可看着沿途的景象,他心里充满了干劲——能为这样的大辽效力,能看着百姓过上好日子,再辛苦也值得。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