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太原城外的汾河岸边,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李秀宁站在河堤旁,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眼中满是震撼——数十名工匠正用特制的“水泥”浇筑河堤,灰白色的泥浆倒入模具后,很快就凝结成型,坚硬如石;远处的蒸汽吊车将沉重的石料吊起,精准地垒在河堤上,效率比人力搬运快了数十倍。
“这就是辽国的水泥?”李秀宁轻声问道,手指不自觉地触碰着刚凝结的水泥河堤,触感冰凉坚硬,完全不像泥土或砖石拼接的痕迹。
身旁的辽官笑着点头:“回姑娘,这是可汗下令研发的水泥,遇水凝结后比石头还坚固,用它修河堤、建城墙,不仅速度快,还能抵御洪水。咱们这汾河河堤,只用了一个月就修好了,若是用以前的法子,至少要半年,还未必能挡住汛期的洪水。”
李秀宁心中泛起一阵复杂。她想起了父亲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情景——那时汾河河堤也常出问题,父亲曾组织百姓修缮,可每次都是用泥土和砖石堆砌,不仅费时费力,没过几年就会被洪水冲垮。百姓们年年都要修河堤,却依旧难逃洪水之灾,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
可如今,辽国只用一个月,用这种叫“水泥”的东西,就修好了坚固的河堤。这种效率,这种技术,是唐国永远无法企及的。
“不仅是河堤,”辽官继续说道,“咱们还在河东修了十条水渠,用蒸汽机抽水灌溉,就算遇到旱情,田地也能有水浇。今年春天播种的时候,官府还给每户百姓发了铁犁和新种子,现在河东的耕地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还多。”
说话间,两人沿着河堤来到田间。眼前的景象让李秀宁再次愣住——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麦香;百姓们手持新式镰刀,脸上带着丰收的笑容,正忙着收割麦子,有的人家还用上了蒸汽打谷机,机器轰鸣间,麦粒很快就与麦秆分离。
“今年真是大丰收啊!”一个老农捧着满手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以前在隋末的时候,地里的麦子还没熟,就被乱兵抢了;后来李唐来了,税赋重得吓人,收的粮食还不够交税的,哪像现在,不仅税少,官府还发农具、发种子,咱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周围的百姓听到这话,纷纷附和起来:“可不是嘛!辽国来了之后,咱们的日子才真正有了盼头!”“以前李唐的税吏一来,家里的粮食、钱财都要被抢走,现在的辽官和善得很,还帮咱们解决困难!”“还是可汗好啊,要是早遇到可汗,咱们也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百姓们的称赞声,像一根根细针,扎在李秀宁的心上。她曾以为,父亲建立的唐国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百姓们在李唐的统治下吃不饱、穿不暖,受尽苛政之苦,直到辽国来了,他们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李唐的税赋,真的比前隋还重吗?”李秀宁忍不住问道,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老农听到“李唐”二字,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语气也变得愤怒:“重!比前隋重多了!前隋虽然也征税,但至少还能让咱们留口饭吃;李唐倒好,为了打仗,什么都要抢!我家本来有三亩地,唐国来了之后,税赋一加再加,最后连种子都交上去了,没办法只能逃荒!”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李秀宁身上,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姑娘,你看着面生,不是本地人吧?你是从关中过来的?”
李秀宁的心猛地一紧,还没等她回答,一旁的护卫就抢先开口:“这位是唐王李渊的女儿,李秀宁姑娘。”
“李渊的女儿?!”老农的眼睛瞬间瞪圆了,手中的麦粒掉在地上也浑然不觉。他指着李秀宁,气得浑身发抖:“你就是李渊那个老贼的女儿?!我以前还觉得李渊是咱们太原人的骄傲,没想到他去了关中之后,竟如此狼心狗肺!他在太原征收重税,我三个孙子都因为没粮食吃饿死了!你爹就是个刽子手!老贼!你们父女都不是好东西!”
周围的百姓听到这话,也纷纷围了过来,看向李秀宁的眼神充满了怨恨。一个中年汉子握着拳头,怒声道:“我哥哥被李唐抓去当壮丁,死在了战场上,连尸体都没回来!你们李唐为了争天下,害死了多少百姓,还有脸来河东!”
“滚出去!我们河东不欢迎你们李唐的人!”
“还我们亲人!还我们田地!”
百姓们的骂声越来越激烈,有的甚至捡起地上的土块,朝着李秀宁扔去。护卫们连忙挡在她身前,将土块挡开,可百姓们的怒火却丝毫没有平息。
李秀宁站在护卫身后,听着百姓们的怒骂,看着他们眼中的泪水和仇恨,浑身冰凉。她想辩解,想说“父亲不是故意的”,想说“唐国也是为了统一”,可话到嘴边,却发现自己什么都说不出来——百姓们说的都是事实,父亲的苛政,李唐的战乱,确实让他们家破人亡,她没有任何理由为父亲辩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