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驿馆的后院里,木屑与油墨的气味交织在一起。几名辽国工匠正围着木架忙碌,将刻好的活字一个个嵌入凹槽,随着绞盘转动,一架完整的活字印刷机渐渐成型。房玄龄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耶律现亲笔拟定的《大辽日报·洛阳版》创刊方案,嘴角带着一丝笃定的笑意——这一步棋,定能让中原百姓重新认识辽国。
“大人,印刷机组装好了,纸张和油墨也备齐了!”工匠擦了擦额头的汗,高声汇报。房玄龄点点头,将方案递过去:“按照上面的内容排版,优先印报纸,再印拼音识字讲义。记住,字体要清晰,插画要生动,让百姓一看就懂。”
两日后的清晨,洛阳的朱雀大街上突然热闹起来。十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手里捧着叠得整齐的报纸,沿街高喊:“卖报!卖报!《大辽日报·洛阳版》创刊啦!一文钱一份,有画有字,好看得很!”
路人纷纷驻足。一个挑着菜担的老农好奇地问:“啥是报纸?这上面画的啥?”孩童展开一份报纸,指着上面的插画:“老爷爷您看,这画的是辽国的草原和农田,您看这牛羊多肥,这麦子多壮!”
老农凑过去一看,报纸上的插画果然生动——左边是草原牧场,牧民赶着成群的牛羊,脸上带着笑;右边是辽西农田,农夫们在田埂上交易粮食,手里拿着钱票,神情安稳;中间配着几行汉字,旁边还标注着拼音。老农虽然不识字,却看得津津有味,当即掏出一文钱买了一份,说要带回家给孙子看。
消息很快传开,洛阳的百姓和士子纷纷涌来买报。茶馆里、酒肆中,到处都有人捧着报纸讨论,连街边的私塾先生,也拿着报纸仔细研读。
“你们看这插画旁边的文字,说辽国的牧民和农民公平交易,官府还帮着修水利、建蒙学馆,这日子也太舒坦了!”一个士子指着报纸,语气里满是羡慕,“咱们中原去年闹旱灾,多少农夫颗粒无收,官府也没管过,跟辽国比,真是差远了!”
另一个士子则盯着报纸上的四书五经讲义节选,一边看一边点头:“这《论语》的注释太精妙了!既符合原意,又通俗易懂,还配着拼音,连刚入学的孩子都能看懂。咱们洛阳的私塾,讲《论语》还在用老一套的注疏,晦涩难懂,学生们都不爱学。”
更让众人惊叹的,是报纸上刊登的耶律现的诗词。“‘风吹草色连天际,雨润禾苗满沃田’,这诗句既有草原的壮阔,又有农田的生机,比咱们中原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诗人强多了!”一个热爱诗词的士子拍着桌子,激动地说,“没想到辽国可汗不仅会领兵打仗,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哪是什么蛮夷?明明是文武双全的贤君!”
茶馆角落里,几个百姓正围着一份拼音识字讲义,跟着上面的拼音念字。“b-a,ba,爸;m-a,ma,妈。”一个妇人念得格外认真,她指着“妈”字对身边的孩子说:“你看,跟着这个拼音念,一下子就会了!比私塾先生教的切韵法简单多了!”
孩子跟着念了几遍,果然记住了“爸”“妈”两个字,高兴得拍手:“娘,这个拼音真好!我也要学,我也要识字!”妇人摸了摸孩子的头,眼里满是期待:“等咱们攒够了钱,就去买辽国的拼音识字课本,让你也像辽国的孩子一样,好好读书。”
随着报纸的传播,洛阳百姓对辽国的看法渐渐改变。以前他们听朝廷说辽国是“蛮夷之地”,心里满是畏惧;现在看了报纸,才知道辽国文风昌盛、百姓安乐,甚至比中原还要好。有人忍不住感叹:“朝廷之前还诋毁辽国,说他们用妖术印刷书籍,现在看来,都是骗人的!辽国明明是在普及文化,是在帮咱们中原百姓识字啊!”
更让中原士子心服口服的,是报纸上关于“华夷之辨”的论述。报纸上写道:“孔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文化之归属,在礼不在族。我辽仰慕中原文化,推行汉字、典籍,教百姓读书识字,虽居塞北,却行中国之礼,何谈‘蛮夷’?”
紧接着,报纸又针对隋廷官员指责耶律现是“胡人”的言论反驳:“南北朝时,鲜卑、匈奴等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中原士子皆入朝为官,未曾以‘胡人’斥之。今我辽可汗推行中原文化,与民休息,反而被斥为‘蛮夷’,此乃双重标准,非君子所为。”
最后,报纸还提到了辽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天下百姓,无论契丹、汉、夫余、高句丽,皆为辽国之民,同享田地、教育、福利。所谓‘民族’,非隔阂之由,乃共生之基。昔年隋文帝之妻独孤皇后,乃鲜卑贵族之后,先帝未曾以‘异族’待之,独孤皇后亦成一代贤后——可见民族无高低,文化为桥梁。”
这番论述,如同平地惊雷,在洛阳士子间掀起轩然大波。一个老儒拿着报纸,激动地对学生说:“说得好!说得太对了!华夷之辨,本就在文化而非血统!辽国推行中原文化,善待百姓,比咱们朝廷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官员强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